李勤餘
一場虛幻的榜單大戰,讓周傑倫這位“過了氣”的老牌明星重回輿論場焦點。而周傑倫的勝利,可謂眾望所歸,並不會讓人感到太過意外。
原因很簡單,我們都知道蔡徐坤這類流量明星很紅,可知道他唱過什么歌、演過什么劇的吃瓜群眾,就不會太多了。反倒是那位唱歌永遠咬字不清、喜歡把“哎喲,不錯哦”掛在嘴邊的小眼睛歌手,總是讓我們念念不忘。
蔡徐坤(左)周杰伦(右)
這可不是因為懷舊情節在發揮作用,而是因為,只有個性化的文藝創作者和作品,才能經得起時光的蹉跎。
這很容易仍然讓人聯想到,在不久前的一檔綜藝節目裏,久違了的組合By2也脫穎而出,讓屏幕前的觀眾眼前一亮。
兩位女生的舞台表現和過人的唱跳功力值得稱道,但更值得注意的倒是,如此令人過目難忘的藝人,怎就成了時代的遺珠?細細想來,這又不難理解。彼時,橫亙在她們面前的競爭對手,擁有比她們更鮮明的個性,更易被記住的特質。
S.H.E,三聲道、三頻美聲、三種個性,可以是男生的女朋友,也可以是女生的好朋友,把“親和力”做到了極致。而Twins,則說盡了都市小女人的那點心事。想當年,有個性、有特色的明星又何止她們?或許,By2只能感歎生不逢時吧。
只是,為周傑倫搶占榜首和By2再出發大聲叫好的觀眾越多,越讓如今的“小鮮肉”“小花旦”顯得平平無奇、千篇一律。
提到蔡徐坤等流量明星,就繞不開“人設”,這個公眾已經非常熟悉的概念。但將其視作“虛假”“偽造”的代名詞,無疑是對這一概念的誤解。人設最大的作用,只充當文化工業的生產流水線。
無論是“陽光”“吃貨”還是“帥氣”,這些人設統統是高度抽象化的。這個小鮮肉可以是“陽光”,那個大偶像也可以是“陽光”,他們之間的區別是什么?又比如說,一個小花旦可以是“吃貨”,另一個女演員也可以是“吃貨”,她們之間的區別又是什么?
可見,值得擔心的不是“人設崩塌”,而是從一開始,“人設”這個概念的內涵就是虛無、空洞的。典型症候就是,除了極度抽象的詞彙之外,就連粉絲都不知道該拿什么來誇贊自己的偶像。
或許,把這一現象歸罪於娛樂明星,並不妥當。我們總感歎,老一輩的明星多么有個性,多么有特色。但是與其說新一代明星愈發無趣,不如說,這是消費主義社會主動選擇的一種策略。按照鮑德裏亞的說法,當代社會正在消除每個人的差異,在強行使人類同質化後,“開啟了區分鑒定統治的一種工業化壟斷性集中”。
也就是說,“人設”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源於當代社會對“差異”的崇拜。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充分肯定個人價值的時代。無論是化妝品還是小汽車,從商業廣告裏不難看出,“個性化”如今被抬到了一個怎樣的高度。
消費主義的一大特征就是,符號性消費在潛移默化之中占據了社會的主流地位。價格不菲的蘋果手機、熱銷的戴森卷發器、酷炫的名牌跑車,這些消費行為不完全關乎商品的本來價值,而是符號性的“被承認”。
但問題是,這種“個性化”完全可能是一種幻象。在優雅的環境品嘗星巴克咖啡,看上去是一種品位的象征。但事實上,星巴克作為流行品牌,並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或“差異”,它所能給予顧客的,是消費符號帶來的幻覺。
同理,人設帶來的“個性化”與真正的個性也相距甚遠。談及“陽光”“正能量”等人設時,公眾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在辨別真假上。其實,縱然這些個性標簽為真,它們仍然與個體的性格特征無關。因為,“陽光”本來就可以屬於世界上的任何個體。
那么,為何此類根本就沒有實質意義的人設,仍然能夠大行其道?因為在消費社會中,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人們總是把物用來當做能夠突出你的符號。明星的人設就是一個吸引人的符號,一旦成為某明星的粉絲,也就共享了符號的意義。這樣一來,粉絲們也就心安理得地加入了一個“理想”的群體(比如,正能量、陽光等等),從而擺脫了原本身處的群體(比如,孤獨、寂寞等等)。
這樣一來,符號意義自然會掩蓋真正的個性。可這對流行文化尤其是娛樂工業而言,絕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個性從來是複雜的,具有多個面向的。而對流水生產線來說,任何不可控的因素都是危險的。
更糟糕的是,符號意義帶來的幻象,會迫使明星、粉絲以及方方面面不願也不敢正視自己。就拿不久前的王源吸煙事件來說,不是公眾不能接受一位年輕人在生活中犯錯誤,而是娛樂工業不能容忍驚心打造的符號意義出現缺口。
於是,眼下的流量明星需要的不再是豐富的個性,反而必須將那些帶有棱角的部分收起,只留下一些無關緊要的“特質”——比如,吃貨、陽光、帥氣等等。
可對文化而言,有價值的恰恰是不斷的冒犯和沖突。勞倫斯代表作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曾一度因為赤裸裸的性描寫而被視為淫穢之書,並被勒令禁止出版。但時至今日,還有誰會否認,其作品蘊含著對整個西方工業文明的無情批判,以及對人類原始本性的贊揚?真正的個性化未必是討人喜歡的,卻是意義深遠的。
我們常常感歎,明星還是老的好。其實大可不必厚古薄今,不是如今的明星比不上他們的前輩,而是更成熟的娛樂工業、更願意沉浸在幻象中的粉絲將他們“保護”了起來。但這種保護,炮制出的是正常,也必然是平庸。
周傑倫和他的粉絲們的勝利,是個性化、差異化的勝利。但勝利之後呢?娛樂工業仍會樂此不疲地批量生產“蔡徐坤”們,而下一個“周傑倫”,又會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