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作者:凌昆
最近中美經貿關係有緩和迹象,雙方貿易代表通了電話,美方豁免了110項中國產品入口關稅,並設置了對華為斷供禁令的申請豁免機制。然而要達致重啟談判仍有一段距離。由於雙方分歧太深,對前景切勿盲目樂觀。
雙方分歧仍深
特朗普為個人政治前途想急於與中國達成經貿協議,故在上輪談判失敗後力謀盡早重啟談判,終爭取到G20習特會,日前又獲中方同意雙方代表電話交談。美方如常由財長及貿易代表參與,中方則由劉鶴及商務部長鍾山代表。鍾山為新參與者,顯示中方或已調整談判人員組成以適應新形勢,有外媒更稱鍾態度強硬,顯示了中方立場轉變。中方指電談是為落實習特會共識交換意見,「共識」指雙方願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重啟磋商。電談並非談判而只是接觸,但有接觸總比沒有好,故這曾引起一些樂觀預期。
然而,要掌握中美經貿關係走向,必須客觀並確切地了解事態發展。電談不單未定出雙方何時安排面談,更莫說重啟正式談判,同時還凸顯了雙方分歧之深。特朗普指責中方未履行承諾採購美國農產品,為此感到失望,並威脅美國可用關稅來向中國施壓。中國商務部則敦促美國要落實習特會共識及承諾並妥善解決中方的核心關切,即取消全部加徵關稅、貿易採購數據要符合實際及協議文本的平衡性,和盡快停止動用國家力量打壓中企。顯然,中方並不認為美方已達致妥善解決其核心關切的要求。
農產品乃中美貿談重點之一,2017年末首次談判時,中方已承諾大幅增加採購美國農產,後因美國悔約作罷,在關稅戰中更成了中國回擊美國的要項,令美農產輸華銳減。在2018年的第二次談判中,中國為表誠意先行少量購買美國農產,卻因談判失敗而中斷。現時特朗普又想中國先行採購美國農產以助緩解他的政治壓力,但看來中國已不再如上次般過分謙讓,只認為農產貿易是雙方需要討論的重要問題。中國正確的做法是以增購農產作籌碼迫美國作出讓步,絕不應急於採購或在未達協議前先行採購。
應要求停止打壓中企
要求美方停止打壓中企自是合理之舉。停打中企理應成為談判重開的條件之一:兩國交戰必先停火然後再協商和解之道,不可能「又談又打」。美國於去年談判期間不斷升級打壓中企措施,中方早應以此為由暫時退出談判。當然,在這方面特朗普也很難讓步,因為鷹派對此政策十分看重,視為最根本及最必要的遏華手段。
習特會後,美國已出臺了兩項表面上是對華讓步的措施:即豁免110項中國入口貨品的加收關稅,和為禁制美企供給華為設置申請豁免機制,乃仿效豁免關稅的做法。這些並非關稅戰或禁制華為等政策有變,而只是操作上的技術性調整,目標是緩解對美企衝擊。因此與其說是對華讓步,不如說是對美國國內反對聲音及受損美企的讓步,並由此緩解內部政治矛盾,雖然中國企業仍可從中受益。對華為禁令的豁免效果如何,尚待觀察,豁免條件是不影響美國國家安全,但因解釋權握在美國政府手上,結果難料。更為關鍵的是華為仍在禁制清單上,對此華為及中國當局難於接受。故中國應堅持不除禁令不啟談判的原則。
時間在中國一方
對今後事態如何發展有幾點值得注意:一、特朗普在「失望」之餘及老羞成怒下,可能再啟動3000億美元入口關稅措施,他反口悔約已是家常便飯,何況他已指中國「不守」承諾,故更有藉口反悔。二、遏制中國特別是其科技發展乃美國的根本地緣戰略及國策,故作為重點措施之一打壓華為等中企絕不會改變。中國只能通過反擊(如出臺不可靠實體清單等)來應變。三、若未能重啟談判並達成協議,時間在中國一方,即使不升級現有關稅戰,也將令美國受不了。據美國國會美中貿委會數據,關稅戰一年多來,中國對美出口減少180億美元,只佔對美總出口3%,但美國對華出口少了230億美元,佔總數15%,故美國經濟受損更重,引發的政治問題對特朗普來說則更為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