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月入過萬!“網約收垃圾”不只是上門“收廢品”

2019-07-11
来源:香港商报网
資料圖:四個顏色不同的垃圾箱,進行垃圾分類收集。新華網(楊益民 攝)
 
  一把公平秤、一臺手機、一套藍色制服……隨著垃圾分類近來成為熱詞,繼快遞小哥、外賣小哥之后,“垃圾回收小哥”也應運而生。據報道,7月1日即將在上海實施的“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催生了大批新興職業,被人們稱為垃圾回收小哥的“代收垃圾網約工”便是其中之一。“綠色職業”與“網約工”相結合,不僅改變了這一職業的工作方式,也讓不少垃圾回收小哥月入過萬成為現實。
 
  上門收垃圾月入過萬?乍一聽有些不可思議。在很多人看來,垃圾回收似乎是一種低端產業,不需要太多的專業能力。在各種垃圾“一鍋燴”的年代,這種看法可能有道理。不過,隨著垃圾分類標準日益精細化,要想把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搞清楚似乎不那么容易。有媒體做過調查,約四成左右的網友在垃圾分類判斷時,誤將“黑色塑料袋”和“沒用完的鉛筆”選為“有害垃圾”或“可回收垃圾”,而實際上,這兩者都屬于干垃圾。可見,垃圾回收小哥提供的上門服務,并不像“廢品回收”那么簡單,更有助于糾正市民腦海中垃圾分類的“偽常識”,提升全社會垃圾分類的意識和能力。
 
  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互聯網平臺的發展無疑為供求雙方精準匹配提供了更多機遇。如今,在上海,“互聯網+垃圾回收”正成為創新標桿項目,在長三角地區推廣。網上預約、一鍵下單、上門服務......這看似簡單的操作流程背后是借助發達的物流網絡、快捷的通訊服務和便利的移動支付。打個比方,即便是一只紙箱的回收流程,也要經過用戶——支付寶——技術平臺——服務商——回收廠等多個環節,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背后都離不開數以萬計的“綠色職業”。互聯網的賦能不僅提升了垃圾分類、回收、循環、再利用的產業鏈的運營效率,也通過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為人們提供了高質量、專業化的服務。
 
  可以預見,隨著人們垃圾分類意識不斷養成以及“線上預約”的模式日益普及,以垃圾回收小哥為代表的“綠色職業”將會吸引越來越多優秀的人才,“互聯網+垃圾回收”也有望成為環保行業新的朝陽產業。面向未來,如何在推動新業態蓬勃發展的同時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如何在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保障垃圾回收小哥的合法權益?無疑,還需要政府、企業及行業攜手推進,共同努力。(海外網評論員 王法治)
[责任编辑:李振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