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小米上市一周年:21次股票回購,12次組織調整,股價一蹶不振。
2018年7月9日,早上9點,小米集團在港交所敲鍾上市,發行價為17港元/股,對應公司市值3803.94億港元,折合美元484.7億。
一年前的今天,智東西曾經從營收、利潤、技術儲備、生態鏈隱憂、股價、估值等維度對小米公司進行了深度拆解,還原出小米層層盔甲後的6大隱憂。
整整一年過去了。
在過去的一年裏,小米以11.75億港元的資金頻繁進行了21次股份回購,卻依舊無法挽回股價下跌的頹勢。小米股票從22.2港元/股的高位一路跌到了如今的9港元/股,對應公司市值2310.22億港幣,折合美元296.2億(2019年7月8日收盤數據)。
也就是說,一年之內,小米市值蒸發了接近1500億港元。
——小米如今不到300億美元的市值,不僅與雷軍上市前喊出的“千億美元市值”相去甚遠,甚至比小米2014年底E輪融資所估值的450億美元還要低上1/3。
在過去的一年裏,手機產業劇烈動蕩,頭部玩家愈發強勢,金立、美圖、錘子科技、360接連失聲。5G成為時下最熱話題,每個人都在問,華為怎么了 ?高通怎么了?5G在哪裏?曾經最懂得話題營銷的小米手機,卻似乎在這輪5G喊話大戰中聲勢漸弱。
在過去的一年裏,12個月間,小米進行了超過12次密集的人員/架構調整,新設立了大家電事業部、AIoT戰略委員會。小米第三次進軍空調行業,雷軍宣布從2019年起“All in IoT”。
同樣在這一年裏,雷軍輸掉了與董小姐那個萬眾矚目的10億賭約,小米的IoT業務依舊只占總營收的25.1%、總毛利的20.3%。(深度:小米與格力251億營收差距背後到底是什么?)
在過去的這一年裏,全球局勢風雲激蕩,科技被塑造成武器,芯片與5G被蒙上了一層政治意義。逆全球化的暗湧從世界每一個角落興起,黑天鵝頻頻飛出。
如今,在小米上市一周年之際,智東西再度將目光聚焦於此,看看小米還是不是那個小米,江湖又是不是那個江湖?
市值縮水,股價一蹶不振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小米以17港元/股的價格在港交所IPO上市。在它剛剛上市的10天內,其股價曾經一度沖到了22.2港元/股的曆史最高位。
然而,在接下來的一整年裏,小米都無法再現那日的輝煌。
從7月19日開始,小米股價開始扭頭下跌。
8月30日,小米以17.14港元/股的價錢收盤,這是小米的股票最後一次以高於17港元的IPO發行價收盤。
第二天,小米股價跌到了16.8港元/股,正式破發,並且再也沒有回到過17港元以上。
在此後的四個月裏,小米的股價持續震蕩下跌,但也一直維持在12港元/股左右。
第一場股價危機出現在今年1月。
2019年1月,受30億限售股解禁等新聞影響,小米股價連續跳水,一路跌破12港元、11港元……
1月16日,小米正式“破10”,其股票以9.7港元/股收盤,創下了當時曆史最低點,。
也正是在這一天結束後,小米第一次宣布進行股票回購——股票回購指的是“上市公司從公開市場回購本公司股票”的行為,一般用於穩定和提高股價,防止因股價暴跌而出現的經營危機。
小米在1月17日、18日、22日進行了三輪密集的股票回購,隨後,小米股價開始慢慢回暖,爬回了11港元/股附近。
第二場危機出現在5月底。
隨著5月結束,小米股價再次持續走低。5月31日,小米以9.58港元/股收盤,又創新低。再這樣下去,小米“破9”指日可待。
這一次,小米拿出了比上次更加生猛狂暴的托盤決心,死守“破9”紅線。在6月這短短的30天裏,小米密集地進行了多達16次股票回購,回購新聞密集轟炸股市,平均每1.875天回購一次。
最為驚險的一幕發生在6月4日,那一天,小米盤中一度跌到8.91港元/股,眼看“保9”無望。幸好,當日小米以9.02港元的/股驚險收盤,“破9”紅線守住了。
截止到7月8日,小米一共進行了21次股票回購,付出了11.7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0.37億元)的資金,回購了1.23億股股票。
——要知道,小米2018年的淨利潤(non-GAAP)也就只有85.5億元而已,這次光是股份回購就用掉了12%。
截止到目前為止,小米的股價依舊在9-10港元/股左右徘徊,對應公司市值約300億美元。這一數字與小米IPO時的484億美元市值相比,相去甚遠。
去年上市前,雷軍曾向投資者承諾,會讓買小米股票的人“至少賺一倍”。
未來買小米能不能賺一倍,不好說,但起碼現在是虧了。
而且,由於小米以17港元/股的價格發行,又以約9-10港元/股的價格回購了1.23億股,一正一反,應該有不少股民把錢虧給了小米。
掙紮中的主營業務,增量在何方?
手機業務既是小米的鎧甲,又是它的軟肋。
小米生態有個“竹林理論”,理論上拔掉一顆小米竹子(行業),整片小米生態竹林仍舊安然無恙。但是現在,一旦拔掉小米手機這顆“大竹子”,小米將處在非常危險的境地,其業務閉環的故事將很難講通。
從小米今年3月公布的2018年財報來看,小米對於“大竹子”手機業務的依賴依舊明顯。2018年,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占總營收65.1%,而且還是以2000元以下的中端機與入門機為主。
在今年1月的小米年會上,雷軍曾經說過這樣兩句話:
“同學們,可能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冬天已經來了。”
“2019年我們即將面臨最嚴峻的挑戰,沒有一絲一毫盲目樂觀的餘地。”
雷軍並沒有誇張。
根據IDC數據,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共計14.049億台,同比下降4.1%。
這也就意味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早已步入負增長,進入零和博弈時代——有人想要贏多幾張籌碼,勢必就有人要輸掉本錢。這是一個再也沒有“共贏”的時代。
此前,餘承東曾經放下“豪言”——“未來全球只會剩下三個手機品牌,其它一律慢慢被淘汰。”
在過去一年裏,華為手機不僅沖到了全球第三,甚至在某些季度成功超越第二名的蘋果,瞄准了第一名寶座。與此同時,金立、美圖、錘子科技、360、魅族等二線玩家接連失語,或割肉賣身,或苦苦掙紮。
面對此情此景,打了個冷顫的不僅是小米,還有其他一線玩家。
根據IDC數據,2018年國內市場銷量前五的手機品牌中,只有華為和vivo處於正增長,其餘OPPO、小米、蘋果全部陷入負增長。
對於這些依舊處在第一陣營的手機品牌來說,一個事關生死的“靈魂拷問”擺在眼前——增量市場在哪裏?
小米給出了兩個答案:海外新興市場、女性用戶。
1、Redmi獨立,POCO獨立,搶占海外新興市場
今年1月,小米宣布Redmi(紅米)品牌獨立運營,前任金立總裁盧偉冰加入小米,擔任集團副總裁兼Redmi品牌總經理。當日,Redmi推出首款手機新品Redmi Note 7,搭載驍龍660處理器,售價999元。
“死磕極致性價比、死磕電商市場”——這是雷軍對Redmi品牌給出的指示。
隨後,Redmi推出第二款手機新品Redmi Note 7 Pro,將首發地點選在了印度。Redmi Note 7 Pro搭載高通驍龍675處理器,起售價13999盧比,約合人民幣1300元。
與此同時,去年8月,小米還在印度發布了子品牌POCO。其首款手機新品POCO F1號稱“最便宜的驍龍845手機”,起售價僅為2050元。
是的,印度、印尼、非洲、以及越南、菲律賓、泰國等新興市場,是全球手機市場最後一塊蛋糕,也是小米們的兵家必爭之地。
小米搶下這塊市場的決心無疑是強烈的。
今年1月18日,雷軍宣布成立小米非洲地區部,推動非洲業務拓展,由副總裁汪淩鳴負責(今年5月,汪淩鳴在被公安行政拘留5日後,被小米集團辭退)。
此外,為了整合資源、提高效率,小米還將原印尼地區、南亞地區、東南亞地區整合為新東南亞地區部,任命石岩為東南亞地區部總經理,向劉毅彙報。
2016-2017年間,小米曾因產能等問題導致銷量大幅下滑,陷入危急之境。彼時,拯救小米的正是印度這一新興增量市場。2017年Q4,小米甚至超越了三星,成為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機品牌。
然而,2019年,時過境遷,印度早已不再是小米一家的天下。
去年5月,OPPO在印度市場推出了主打線上的子品牌Realme。
根據Counterpoint數據顯示,Realme已經在不到一年時間裏沖到了印度手機市場第一陣營的位置,2019年Q1,Realme占據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份額7%,排名第四。
2019年Q1裏,OPPO、vivo、Realme三個品牌合計占據26%市場份額,直逼小米的29%——一年前,它們加起來也只有12%。
而在非洲市場,小米的情況更不樂觀。傳音牢牢把控著非洲智能手機一把手的位置,根據IDC數據,2018年非洲智能手機出貨量8820萬台,其中傳音占據34.3%、第二名三星占據22.6%、第三名華為占據9.9%。
亞非拉這塊增量市場,誰都想搶。小米前有三星、傳音牢牢盤踞,後有OPPO、vivo、榮耀虎視眈眈,混戰才剛剛開始。
2、合並美圖,瞄准女性市場
去年11月19日,傳聞已久的“小米收購美圖”終於塵埃落定,美圖宣布將手機品牌與影像技術授權給小米集團,此後美圖品牌歸小米生產銷售,美圖自己則向小米抽取每台手機10%的毛利潤。
就在一周前的7月2日晚上,小米與美圖聯姻之作——小米CC9美圖定制版,終於與世人見面。
其實,小米瞄上美圖背後的龐大垂直用戶群,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國內手機市場早有滿足女性用戶“顏值需求”而造手機的慣例。
早在功能機時代,三星就曾推出過A408、T508等一系列女性手機,頗受市場歡迎。此後,TCL也曾靠顏值出眾的“寶石手機”打下一大片江山。再往後,OPPO、vivo乘勢而起。
只不過,作為小米與美圖聯姻後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小米CC9美圖定制版的定價、配置、外觀,都只能用“中規中矩,無功無過”來形容,並沒有太多亮眼的地方。小米與美圖雙方的品牌氣質、產品定位、市場打法還需要進一步磨合。
目前,小米已經有5條手機產品線,其中用戶群體雖然有一定交集,但總的來說還是相對獨立:
1)小米系列(立足中高端+旗艦市場,線上線下全渠道布局)
2)Redmi系列(死磕性價比,主打電商渠道)
3)小米CC系列(面向年輕用戶、女性用戶)
4)POCO系列(面向海外極客用戶)
5)黑鯊系列(面向遊戲用戶)
除了小米與紅米之外,另外三條賽道都是為了拓寬增量市場而做的准備。
此外,小米線下渠道的“補課”仍在繼續。根據小米財報數據,2018年,小米全面開放了線下授權店,截止至年底一共有1378間,全部分布在中國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去年,這一數字僅為62間。
今年6月12日,小米還專門成立了中國區線下業務委員會,由中國區副總裁張劍慧就任主席,向CEO彙報。
但是,線下終究還是OV的天下——2018年初,OPPO副總裁吳強曾經表示,OPPO線下有25萬家門店。小米要補的課還很多。
失聲的5G,跳票的技術
2019年,手機圈什么最火?
5G。
5G之火,不僅燒遍了手機圈,甚至燒到了科技圈,燒出了國門,燒向了世界。在5G推廣前期,這是華為、高通、三星這三大基帶技術廠商的主戰場,連蘋果都要靠邊站。
在這個全民5G的時代,連一向被詬病營銷為王的OPPO與vivo也爭相展示了其5G技術積累。
小米雖然也不甘落後,在今年巴塞羅那的MWC上發布了小米MIX3的5G版本,但總體來說還是在輪5G喊話大戰中聲勢漸弱,並沒有搶下太多關注度。
技術研發,一直是小米的短板。
此前,憑借強大的產品定義能力,小米曾早早地提出全面屏技術,卻因研發能力存在短板,未能及時將先發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在全面屏大戰中優勢未顯。
而在2018年“全民炒芯”的風口浪尖上,小米的松果公司幾乎完全啞火,下一代澎湃S2芯片音訊全無。
——今年4月,松果被拆分為松果公司與南京大魚半導體公司,南京大魚將專注半導體領域的AI和IoT芯片與方案研究,並進行獨立融資。松果還將繼續手機SoC與AI芯片的研究。
在過去一年裏,小米曾經三次在微博上預告了新技術,它們分別是:
2019年1月23日,小米總裁林斌在微博視頻裏展示了小米折疊屏手機。
2019年3月25日,小米手機官方微博宣布明日將揭曉Super Charge Turbo技術,據稱這是一款最高功率為100W的快充技術,在演示視頻中只用17分鍾就能充滿一台4000mAh的手機。
2019年6月3日,小米總裁林斌在微博展示了小米“屏下攝像頭”技術,它的前置采用屏下攝像頭,讓手機正面沒有開孔、沒有劉海。
折疊屏、100W快充、屏下攝像頭,這三款都是當前手機界備受關注的熱點技術,再次證明了小米手機對於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力。
這三個微博發布的時間節點,也恰好是小米股價下行的日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營銷需求。
然而,可惜的是,小米的這三款新技術至今也未正式發布,反倒是友商紛紛提前拿出了產品樣機。
在今年的MWC巴塞羅那與MWC上海裏,華為與OPPO都曾展示過自家折疊屏手機或“隱視屏”手機,智東西也在現場看見或者體驗過,但小米的新品仍舊只能在微博視頻裏看到。(5G折疊屏徹底引爆手機新革命!48小時逛遍巴展純幹貨)(中國5G商用後首次產業大集結!暴走一天揭秘國內5G商用真相)
AI、5G、芯片……在一輪又一輪的宣傳轟炸中,用戶對於手機核心技術的敏感度越來愈強。當下的手機產業,缺少核心技術的貼牌集成玩家已被逐漸淘汰。
今年2月26日,小米進行了一次半年來的最大架構調整——成立集團技術委員會,任命崔寶秋為集團副總裁、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向CEO彙報。
同時,小米原人工智能與雲平台部也拆分為三大新部門:人工智能部、大數據部、雲平台部,其負責人均直接向CEO彙報。
在集團會議上,雷軍堅定地告訴所有人,“技術,事關小米生死存亡,是小米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和引擎。”
話雖如此,但是在2018年裏,小米依舊只拿出了58億元進行研發,這一數字只占小米1749.2億元年營收的3.32%,遠低於華為、百度、阿裏、騰訊、蘋果這些小米在招股書中號稱對標的企業。
非要比的話,小米研發投入比重跟格力倒是不相上下。
小米有小米的苦衷。
主打“薄利多銷”的結果是,2018年,小米雖然做出了千億以上的年營收,但其年度歸母利潤只有85.5億元。如果拿歸母利潤與研發投入相比,小米其實已經拿出了很高的比例投入研發,很努力了。
可惜,這種努力似乎還不夠。
“鐵人三項”謝幕,AIoT登場
在2019年1月的小米年會上,雷軍首次在公開場合將公司戰略從“鐵人三項(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替換為“手機+AIoT”。
“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將是小米未來五年的核心戰略。
雷軍說,AIoT此前是AI+IoT,是人工智能+物聯網平台。但是從2019年起,對小米而言,AIoT是“All in IoT”。未來5年內,小米將在AIoT領域持續投入超過100億元。
雷軍接著補充了一句:“IoT就是萬物智慧互聯,就是超級互聯網,贏得了AIoT,小米就贏得了未來的‘硬件+互聯網’。”
此前,小米一直執拗地將自己定義為一家“互聯網公司”。然而在過去幾年裏內,其互聯網服務業務從來沒有超過總營收的10%。
小米的互聯網故事,從風起講到風落,最終還是決定不講了。
這一決定是明智的。
由於手機整體客戶群體明顯偏向中低端,優質流量乏力,小米這幾年來互聯網業務遲遲未見起色。
2018年,小米MIUI用戶平均收入(ARPU)提高到了65.9元,比去年的57.9元多出了8元——但仍舊遠低於阿裏與騰訊從百元到數百元不等的價錢。
小米的互聯網業務主要集中在廣告、遊戲等方面,而在移動互聯網壁壘森嚴的當下,以阿裏與騰訊為首的巨頭早已築起流量高牆,小米想在這裏搶生意,無異於虎口奪食。
因此,小米決定不提“鐵人三項”的故事,轉而專心發力AIoT。
可是,AIoT究竟是什么?
在財報裏小米宣布,2018年其IoT平台已連接IoT設備數達到1.51億(不包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同比增長193.2%。
智東西在《偉大時刻:小米的命門》一文中已經為“1億台IoT連接設備”卸過妝,此處不再贅述,只說結論。
在小米的1.51億台IoT設備中,手環、路由器、電視、電視盒子這四款爆品占據了極高的份額,如果再算上小米的空氣淨化器、智能電飯煲、智能攝像頭等出貨量早已過百萬部的熱銷產品,我們則可以看到,小米這90+家智能硬件生態鏈企業中,真正將市場打透的其實不多。
▲95家小米智能硬件生態鏈企業布局(統計日期截止至2018年7月)
下一站,家電?
當一個名詞寬廣如“萬物互聯”時,它往往包括了所有東西,也往往什么都不包。
IoT時代在風口磨磨蹭蹭了這么多年,始終沒有爆發。
除了最初一波小米手環、移動電源、空氣淨化器等產品外,小米生態鏈近年來誕生爆品的速度也在下降(扒光95家小米“雜貨鋪”公司!10大領域布局 爆款疲軟)。
如今,小米AIoT的目光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家電身上。
2018年7月底,小米發布了一款售價1999元的米家互聯網空調。這是小米第三次試圖進軍空調產業。(深度:小米空調會涼嗎?)
雖然已在電視領域取得一些成績,但是在壁壘森嚴的大家電領域,小米打下的陣地還太少太少。
今年5月,小米還宣布成立大家電事業部,高級副總裁王川任總裁,負責除電視之外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品類業務,向CEO彙報。
格力、海爾、美的、海信等傳統廠商仍繼續主導大家電行業,它們不僅掌握了強大的線下渠道、極高品牌知名度,還對核心零部件有著極強的掌控能力。小米的“年輕人第一台XX”模式,在這裏並不那么好用。
畢竟“年輕人第一台XX”模式背後存在一個悖論:一位需要買空調的“年輕人”,可能已經是一個買得起房的“年輕人”,而不是當初那個用著小米手機的“年輕人”了。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18年,空調線下市場零售額份排名前三分別為:格力(37.86%)、美的(24.59%)、海爾(11.05%),小米未進前十。
而線上市場零售額份排名前三分別為:奧克斯(26.02%)、美的(23.37%)、格力(22.12%),小米同樣未進前十。
組織架構動蕩,人員調整頻繁
同樣在去年小米年會上,雷軍表示,當前小米發展面臨的兩個主要矛盾是:
公眾對小米的期待與小米創新、發展速度之間的矛盾;
小米的高速發展需求與現有組織管理能力之間的矛盾。
因而,為了改變組織管理能力短板,在過去一年裏,小米公司內部極其動蕩,各大業務部門拆拆合合,人員調動頻繁。
比如小米聯合創始人王川,他先是在去年Q4被委任為集團參謀部參謀長、中國區總裁;
隨後在今年Q2,王川的中國區總裁一職由CEO雷軍兼任,王川就任大家電事業部總裁兼參謀長;
接著在今年7月,王川的集團參謀部參謀長一職由集團副總裁張峰接任,張峰同時兼任集團采購委員會主席。
上圖為智東西統計的、小米集團在過去一年裏進行的12次架構調整/人員任命。其中最為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在新設立的這種多部門當中,至少有22個部門負責人都直接向CEO雷軍彙報。
小米雖然此前曾經宣布改組“扁平化”,設立“層級化管理”,但從目前來看,身兼董事長、CEO、中國區總裁三職的雷軍,身上的管理擔子依然非常重。
結語:一場持久戰
小米,這家僅用了7年就突破千億元營收大關、僅用8年便成為全球第五大手機廠商的公司,是在雷軍帶領下由無數米粉共同打造出的現象級超大型IP,也是在令人絕望的強敵BAT環繞之下廝殺出一條血路的創業神話。
作為本土手機品牌中少有的上市公司,同時又是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的上市第一股,其特殊性與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過去的這一年裏,全球局勢風雲激蕩,手機行業馬太效應越發嚴重,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技術成了真正的第一生產力——以華為為首的頭部玩家砸下海量資源,猛拓線下渠道、砸錢狂推5G,一大批家底太薄的二線手機品牌被逼得退無可退,只得悄然割肉賣身,暗淡出局。
根據小米年報數據,2018年,小米集團全年實現總營收1749.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6%,經調整利潤85.5億元,同比增長59.5%。
對於小米來說,這份成績單中規中矩。
在過去的這一年裏,小米沒有完成從質變到量變的進化。雷軍所提出的“兩個主要矛盾”依舊嚴峻:
1、小米沒有完成技術研發的突圍、線下渠道的突圍、互聯網服務的突圍、IoT產業的突圍,公眾對小米的期待與小米創新發展速度之間依舊存在矛盾;
2、小米進行了12次頻繁的架構調整,卻還是沒能完成組織能力的突圍,優秀管理人才、優質管理經驗仍然缺乏,小米高速發展需求與現有組織管理能力之間依舊存在矛盾。
在過去的這一年裏,我們看到了小米的努力,也看到了雷軍的努力,他們都已經很努力了,只可惜還是不夠。
正如雷軍所說——“這將是一場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