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香港独角兽】水中銀CEO 杜偉樑:創業人應求完美

2018-12-07
来源:香港商报

水中银三高层:左为创办人陈子翔,中为CEO杜伟樑,右为首席技术官陈雪平。

  生物科技公司水中銀是一隻「準獨角獸」,「八十後」的水中銀CEO杜偉樑,憑藉對生物科技行業的眼光,將研究成果商品化。他在經歷過六次創業後,如今視水中銀為使命而非牟利。他認為創業人應擁有「Do good,do well」(力求完美)的特質。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現在消費者對食品和化妝品的安全越來越重視。水中銀主要是利用魚的胚胎進行毒性測試,務求讓食品生產商和供應商確保其產品不含有害的化學物質,協助消費者作出更好的消費決定。

  水中銀高速擴張,「食正」香港發展生物科技(BioTech)的大勢,據投資銀行界人士推算,水中銀現時的估值約數億美元,即將觸及「獨角獸」門檻。

  杜偉樑早年接收水中銀之後,並非一帆風順。他坦言,加入水中銀至今,曾經3次面對困境,差點「執笠」(倒閉)。正因為水中銀早年經歷財困,促使杜偉樑以白武士身份與水中銀結緣,帶領水中銀重上軌道。

水中银主要利用鱼的胚胎进行毒性测试。

  不要低估燒錢速度

  回想過去,杜偉樑乃至整個水中銀的團隊,又從中汲取了哪些教訓?杜偉樑說:「創辦人早年低估了公司的『燒錢』程度,且當年的團隊質素有問題,『為科研做科研』,過度聚焦Non-commercial(非商業)項目;另外,當時產品的市場接受程度較預期低,加上欠債,最終拖累整家公司陷入財困」。

  杜偉樑早年在美國與水中銀創辦人相識,初次商談時開了「天價」,冀一鼓作氣入主水中銀。他在正式入股水中銀前,更是花了9個月時間做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杜偉樑坦言,在香港從事生物科技「極任性、極燒錢」;而水中銀的存在,並非單純旨在售賣產品,而是售賣科技,並且能夠在香港社會體現其自身價值。

  杜偉樑說:「水中銀早年的理念不被市場理解,但我看重的並非當時的價值,而是未來的價值,並且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渴求。我期望運用生物科技,在源頭改善配方,從而讓消費者作正確選擇。」

  一家初創企業要壯大,其中一個要素是有資金支持。細看中水銀近年引入的投資者名單,除了南豐集團外,還有創奇思(Cherrypicks)、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前特首何厚鏵的家族,以及美商中經合集團(WI Harper)。

  杜偉樑表示,南豐給予水中銀大量人脈,幫助公司處理好知識產權問題:「水中銀成立後,須解決知識產權問題,當中涉及商標和發明專利,如何計算涉及大量問題;而香港欠缺足夠相關法律人才,而香港法院亦不懂處理知識產權的問題。但南豐卻有不少海外法律人員的人脈,協助公司解決知識產權的問題。」

  作為南豐集團舵手的梁錦松,杜偉樑對他的評價又如何?他說:「與我們一樣,梁錦松期望與我們同行,一同做公義的事,期望透過入股水中銀,製造聲音,體現公司的獨特價值。」梁錦松教導他,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之心」,在行公義之餘亦要有智慧,且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謙卑。

  香港初創企業「北望神州」大勢所趨,水中銀亦不例外。杜偉樑認為,內地市場競爭激烈,比香港殘酷,若要進軍內地,須抱學習心態。他又提醒創業人,「在內地,人脈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

水中银曾进行面霜样本测试,帮助消费者选择最安全的产品。

水中银创办人陈子翔致力打造世界领先的检测认证平台。

  沒有科技園就沒有水中銀

  水中銀去年70%收入來自內地。杜偉樑稱,當前內地為主力開拓目標,但由於生物科技在內地為產業,若要在內地立足,則必須與內地機構的合作,從而獲得他們的「背書」。除內地外,水中銀有意進軍美國市場。

  水中銀在發展的過程中,牽涉大量科研,若沒有合適場地,根本不能成事。杜偉樑坦言,「若沒有科技園公司,我們根本無法開業。」

  杜偉樑說,從事生物科技產業,牽涉數以億元計的金額和設施,而科技園公司提供的是世界級的設施。他坦言,當前香港科學園的租金,是甲級寫字樓的水平,要落戶愈來愈難。

  水中銀乘今天生物科技「炙手可熱」之勢,大有可能晉身獨角獸行列。他坦言,對「獨角獸」這個名詞不以為然:「(執掌水中銀的)榮譽並非『賺到多少錢』,而是在營運水中銀的過程中,體現手上業務的獨特性。」

  寄語創業者

  要懂得站在巨人肩膀上

杜伟樑称赞南丰集团CEO梁锦松为水中银提供众多人脉支持。

  港交所(388)年中正式批准持有「同股不同權」公司申請上市,市場憧憬不少香港獨角獸透過新制成功落戶資本市場。杜偉樑直言,香港是一流的上市融資地,假若他日上市,香港必屬首選地。

  杜偉樑稱,「同股不同權」非新鮮事物,「基本上做過A輪、B輪以及C輪融資的初創企業,都是『同股不同權』公司」。水中銀也是「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對他們來說,香港市場可謂「同聲同氣」。

  不過,當刻的水中銀並非以掛牌上市為首要目標,反而透過引入其他股東,擴闊公司的人脈。杜偉樑認為,進入生物科技行業,要懂得「站在巨人肩膀上」,故不急於上市,反而計劃策動C輪融資,引入戰略股東。

  杜偉樑繼續解釋急於上市的壞處:「公司上市後不僅『綁手綁腳』,上市過程中付出法律和融資費用更加是天文數字,負擔巨大,故不明白為何不少公司對此仍然如此熱衷。」杜偉樑續提醒,銳意上市的公司單純旨在藉此尋找投資者承擔風險,絕非理性行為。

  另一方面,即使不尋求公開招股,而是繼續尋求風險融資者,亦應避免過度「溝淡」(稀釋)股權。經歷多次融資的杜偉樑提醒,千萬不要在尋找風險投資者的過程中,過度「溝淡」 手上股份:「若從事A輪融資者,股份『溝淡』比率應以20%為上限」。

  【拆局解碼】

  上市不是獨角獸唯一出路

  當初創企業(StartUp)由名不經傳的公司,躍升至估值多達10億美元的企業、晉身獨角獸行列過程中,若有潛力,早已被創投(Venture Capital,VC)或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PE)垂青。但大家要問的是,上市是否獨角獸的必經之路?究竟交易所是否獨角獸的墳墓?

  水中銀行政總裁杜偉樑接受本報訪問時說,水中銀非以上市為目標,反而眼如何擴闊公司人脈。杜偉樑說得對,一家公司步向成功,除了要符合「Right Time、Right Place、Right Production(正確時間、正確地方、正確產品」三大標準,更要懂得適時引入合適的投資者,皆因不論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VC或PE,不僅是給予StartUP資金,更重要是給予StartUp創辦人營商之道,並為他們「穿針引線」,協助他們擴展人脈。

水中银曾获多个奖项,包括中东全球发明大会金奖。

  助初創企業擴展人脈最重要

  近年創業成風,從創業圈「跑出」、晉身獨角獸的初創企業,大多進入交易所。即使尚未上市者,其上市呼聲仍然高唱入雲。必須承認,上市為企業十分重要的融資平台。不過,上市並非唯一選擇。

  一家公司上市後,他們的決策往往是受制於市場,而這將會使到一家公司失去了其獨特性。上述例子比比皆是。初創公司在成為公眾投資者之外,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就是尋找一家大公司入股。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