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全国CPI涨幅达到2.3%,其中北京CPI涨幅达到2.9%。对于通胀,近年来公众的记忆不深,自2010年“通胀如虎”以后,虽然偶有CPI涨幅接近3%,到最后都是“虚惊一场”。由于房地产这个池子存在,消化了大量的货币,导致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相对稳定。
今年稍有不同。国际原油价格上半年持续攀升,再加上生猪疫情和寿光水灾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导致的肉价菜价变动,以及房租在过去一段时间让人印象深刻的上涨,让市场和公众对于通胀格外关切。更重要的是,调控之下楼市放缓,货币去哪备受关注。有好事者就已经放言,钱不往房地产跑,跑葱上啊?
目前来看,下半年CPI缓慢上涨已是大概率事件,能否突破3%这个心理线则有待观察。毕竟还有一只更大的黑天鹅,即中美贸易摩擦将会较大影响物价水平。但更多的分析认为,货币发行量在今年并没有失控,可能会略高于2017年,但仍是偏紧状态。这将制约通胀的走势。9月12日公布的8月M2增速仅为8.2%,不仅低于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也低于市场预期,说明政府绝不想制造出“大水漫灌”的刺激印象。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既然货币没有出笼,通胀的后劲就不会太足,成本输入型的通胀近忧不足虑。
通胀之所以被关注,在于它被升级为另一种焦虑,“滞涨”。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闻之色变的词。经济增长下滑甚至停滞的同时,居民消费物价水平却在节节升高,按下葫芦浮起瓢,这是各国经济决策都全力避免滑向的黑洞。中国经济尚在L型底部徘徊,因外部环境恶化而使得今年更显困难,以至于国家政策调整,稳字当先。对此,无论是官方还是市场,都有共识。因此,眼见着增长没有走进新周期,通胀又有所抬头,难免有人作简单联想和穿凿附会,以为凛冬将至,以为“滞涨”空降。
市场价格形成,在于包含了各种信息和预期的碰撞,“滞涨”的概率虽小,预期也是存在的。如何消弭这种预期,化解这种焦虑,光靠信心喊话不够,还得靠真枪实弹的供给侧改革和真金白银的减税降费。
对于减税降费,市场和企业“若大旱之望云霓”。经济越是下行和困难,越是要扛住压力,为企业减税降费。9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落实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的配套措施,为广大群众减负。与此同时,会议指出,在社保征收机构改革到位前,各地要一律保持现有征收政策不变,同时抓紧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以激发市场活力,引导社会预期向好。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减税降费都是绕不过去的必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