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關于女性駐外大使,有這些細節你還不知道

2017-07-24
来源:政知圈

  最近,又一批中國駐外大使調整。

  政知圈注意到,其中涉及兩位女大使,一位是卸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格林納達特命全權大使的歐渤芊;一位是履新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丹麥王國特命全權大使的鄧英。鄧英已于7月8日抵達丹麥,7月16日她在丹麥會見了兩撥中國朋友,來丹麥訪問的河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陶明倫一行和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紀天斌一行。

  外交場是男人的天下,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即便有女性進入到外交場中,也是鳳毛麟角。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以來,任免過不少中國駐外大使,但名單中出現“女”字總是不多。借著大使調整,政知君說說那些特別的女大使。

  吳筱秋:妥當解決委員長的突然訪問

  1998年4月2日,吳筱秋被江澤民主席任命為駐白俄羅斯大使。當飛機載著吳筱秋飛往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的時候,她已經58歲了。她還是繼顧懋萱(前駐阿爾巴尼亞大使)之后中國第二位駐東歐國家的女大使,也是第一位駐獨聯體國家的女大使。

  吳筱秋(左)

  中國駐外大使除了要在當地負責領事保護工作、正常交流獲取信息外還要負責中國領導人的到訪工作。

  外交上最怕的就是“突發事件”,一般國家領導人外出訪問,會提前很久雙方達成協議,訪問日期確定以后,外交部會組成先遣組到這些國家“打前站”,與駐外使館一起安排出訪細節等。當然國家領導人出訪也會有例外。一遇例外,對駐這個國家的大使可就是考驗了。

  2000年9月1日星期五晚23時,吳筱秋接到了一個緊急電話: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一行因行程改變臨時決定訪問白俄羅斯。電話這端的吳筱秋愣住了,李鵬委員長將于4天后也就是9月5日下午訪問白俄羅斯。

  在此之前,時任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已經來做過訪問,白方并沒有做中國領導人再次訪問的精神準備,毫無任何準備的吳筱秋真的著急了,她在電話里對隨李鵬訪問的全國人大副秘書長呂聰敏大聲說:“我找不著人啊!”

  當時,白俄羅斯多名政要都正在紐約參加千年議長會議。但是她還是為呂聰敏出了個好主意:立即通知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去白俄羅斯代表團拜訪國民大會共和國院(上院)、代表院(下院)主席。因為雖然兩院主席做不了主,要總統說了算,但只要他們同意,事情就好辦多了。至于具體的準備工作,使館即使幾天幾夜不睡都沒問題。

  兩院主席的歡迎給吳筱秋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次日清晨,她馬上緊急約見白外交部主管副部長,在盧卡申科的專機起飛之前讓他簽了字。睿智的吳筱秋很快就解決了李鵬委員長訪問這個難題。

  傅瑩:被贊是逾千各國大使中的No.1大使

  很多人對外交并不了解,但是傅瑩這個名字卻總能被人熟記。

  1998年,傅瑩被委以重任,成為了中國駐菲律賓第八任大使,此后又成為了駐澳大利亞大使、駐英國大使。傅瑩在外交中擅長發揮女性優勢,經常以細膩溫和的感性體驗,至真至誠的語言態度緩和在外交辭令中可能出現的劍拔弩張的局面。

  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在英國受阻,西方媒體趁機大肆宣揚民族矛盾,妖魔化中國。當時,傅瑩正在倫敦擔任中國駐英大使,她立即作出反應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上發表名為《如果西方能夠傾聽中國》一文。

  她談到自己幸運地坐在后面的車上,有機會看到數萬倫敦人頂風冒雪前來歡迎火炬,有揮手致意的老人,也有在風雪中表演節目的演員們。她還談到自己無法回答那些凍紅了鼻頭、手腳發冷的中國志愿者小姑娘面對攻擊發出的“這就是曾經滋養過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土地?哪里有紳士風度?”的疑問。傅瑩在文末發出呼吁:“世界曾等待中國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國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認識中國。”

  同樣的外交風格也體現在2009年新疆“7·5事件”后,她在英國《衛報》上發表文章《統一和團結流淌在代代中國人血脈中》。在娓娓道來的話語中,傅瑩闡述了一個本質性問題,即新疆是多民族地區,這一地區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

  傅瑩別具一格的外交手法,引起了各方媒體的關注,英國《衛報》發表評論贊揚傅瑩的外交藝術,“以丘吉爾、斯大林為代表的歷史上傳統野蠻的治國本領,將被一種新的外交藝術,‘軟實力’的應變能力所取代。”

  不僅如此,傅瑩還憑借自己極具親和力的外交表現贏得了許多國家領導人的掌聲和尊重。2003-2006年,傅瑩擔任駐澳大利亞聯邦特命全權大使。澳大利亞聯邦律政部長盧鐸,曾經極力稱贊她:“她是我政治生涯中所見過的,逾千各國大使中的No.1大使,她最能代表和維護中國的利益,最富有影響力和魅力。”

  傅瑩

  在2013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傅瑩首次以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身份正式亮相,傅瑩是全國人大設立發言人以來的第七位發言人,也是第一位女發言人。原定11點準時開會,但是到了11點05分,傅瑩才進場,她幽默化解,解釋遲到是“新手路不熟”。

  施燕華:曾給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當翻譯

  2016年6月18日凌晨,77歲的吳建民,這位知名外交家、原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前院長在武漢突遇車禍,于睡夢中與世長辭。

  從1959年到2016年,吳建民漫長的57年外交生涯取得了光輝的成就,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的遺孀施燕華。除了是吳建民的太太以外,施燕華還是叱咤中國翻譯界四十年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作為新中國第一批赴美外交官,她是離國家領導人最近的人。

  吳建民、施燕華夫婦

  施燕華的外交生涯是在翻譯處揭開序幕的,在外交部翻譯室的十年里,施燕華擔任了鄧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領導的翻譯。隨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中美建交談判等重要會議。除此之外,施燕華還曾經擔任過中國駐盧森堡大使、駐歐共體使團及駐比利時使館參贊、駐法國使館公使銜參贊。

  雖然施燕華在外交領域是當之無愧的翻譯一姐,但是她仍舊選擇配合丈夫的事業,放棄自己的工作。1994-1998年,施燕華出任駐盧森堡大使。1998年,她以公使銜參贊身份,與丈夫吳建民一道出使法國。吳先生后來對媒體說:“我到法國去當大使時,她也隨著去了,她不去不行。因為法國的習慣,晚宴特別多,女主人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總不能借一個來吧。為了支持我的工作,她只好放棄自己的工作。不過她除了做好大使夫人外,還以女外交家的思維和敏感給了我很多幫助。”

  吳建民去世后,施燕華發表文章《建民,你走得太快了》深情追憶亡夫。“我多么想讓你在家多陪陪我呀!建民,我有許多話要跟你說,你聽見了嗎?明年是我們結婚50周年,我們還沒來得及商量怎么慶祝呢。”“建民,你什么時候回來呀?什么時候?我等著你推門進來,一起去散步呢!”

  現在,施燕華為了完成丈夫的遺愿用交通事故賠償金注冊了吳建民公益基金會,并擔任會長。基金會主要負責整理出版吳建民的書籍和資料、開展公共外交。“我想把這件事(基金會)做下去,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對內多講‘愛祖國、愛人類’,把吳建民的外交理念進一步闡述,進一步弘揚。”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