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多次指出,香港作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固然難以取得較高的增長率,但是,本地生產總值2%左右的實際增長率偏低,應當爭取較高一點的水平。
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是衡量一個地方發展的重要指標,卻不是唯一指標。就香港而言,發展效率不如人意不止於較低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而是表現在幾方面。
港發展效率不如人意
一是大型公共設施建設慢。無論西九文化區還是德發展項目,都同特區的歷史相若,至今20年了,依然在展開的過程中。相比較,無論深圳創新科技產業園區還是上海浦東新區建設,在20年時間裏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二是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不僅工期一再延長,而且一再超支。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廣深港城際鐵路香港段等是典型的事例。香港本地的鐵路工程,例如已用的地鐵南港島線,尚在建造的地鐵沙中線,也都延期和超支。
三是政府部門效率欠佳。
6月15日,第四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會同行政會議作出決定,以大埔船灣堆填區一幅土地,向發展商換取一幅沙羅洞高生態價值私人土地,使長達40年的關於大埔沙羅洞發展保育的爭議終於有了結局。
沙羅洞是香港最重要的蜻蜓棲息地,生態價值之高,僅次於米埔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沙羅洞發展爭議上溯至上世紀70年代末,發展商方松鏗購入地皮,擬興建高爾夫球場和大型住宅項目,招致環保團體反對而作罷。2004年,特區第二屆政府推行「新自然保育政策」,規管保護香港具生物多樣性的大自然資源,並選擇12幅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土地作為「優先加強保育地點」,沙羅洞名列第二,僅次米埔。
政府有關部門深知沙羅洞的生態價值,然而,諷刺的是,過去10多年處事官僚,遲遲未與發展商達成合作協議,以致沙羅洞被若干村民擅自開墾破壞。
在第三屆政府任內,政府有關部門邀請發展商提交公私營合作計劃,後者建議在沙羅洞興建骨灰龕和生態教育中心,但計劃難產。在第四屆政府任內,由政府成立的鄉郊發展基金遊說發展商申請在大埔區進行「非原址換地」,以便完整保育沙羅洞。後者答應。政府內部卻有聲音反對「開換地先例」。
2016年底,發展商提出半年後將賣地退場,讓有關部門產生緊迫感。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7年1月《施政報告》中首次明確表示,政府正積極考慮以大埔船灣已修復堆填區土地來換取沙羅洞的土地。到了第四屆政府退場在即,終於有了結果。
沙羅洞問題折騰數十年,當年30多歲的方松鏗如今已是七旬老人。一個人無法承受為一件事而耗費幾十年的代價,難道一座城市如香港就能承受?!
以上三類發展效率不盡如人意的表現,涉及政府、企業和社會,涉及政治、管理和技術,原因有異,但是,導致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滯緩則是不爭事實。
新屆政府宜努力
第五任行政長官決心以加快推動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未來5年施政重心,題中應有之義便是努力提高發展效率。
提高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控制通貨膨脹,一是盡快打造創新科技產業和其他新興產業。前者主要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職責,後者則要求政府修正「積極不干預主義」,制訂和實施相關政策。
提高大型公共設施建設效率也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爭取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在審議有關項目及其撥款時給予全力支持,以挫敗反對派議員的阻撓。一是承包有關工程的企業必須在合約中承諾控制成本、如期完成,為此,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加強監督。
控制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工期和成本,需要在有關合約中訂立關於竣工日期和開支的「硬約束」,提前竣工、節省開支而保證質量的,政府給予獎勵,反之,政府獲取賠償。
對於類似沙羅洞保育的個案,以及其他涉及政府部門的事情,則需要改變工作作風,提高本部門辦事效率,加強相關部門的合作。尤其,香港發展面對種種前所未有的新問題,需要創新思維和敢於擔當,諸如「不能開換地先例」的陳見必須摒棄。
周八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