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66

邵志尧:楼市虽疯狂 今昔大不同

2017-06-27
来源:香港商報

  邵志堯

  一眨眼香港已回歸祖國廿年,依稀記得那年7月1日下了連場大雨,交接的場面歷歷在目。1995年6月,美國《財富》雜誌封面以「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為題,預言九七回歸后香港將會出現大倒退,很快便會玩完;但到了2007年,同一份雜誌,刊登一篇文章「噢!香港不死(Oops! Hong Kong is Hardly Dead)」,由快死變為不死,他們承認預測錯誤,如果深信外地傳媒信息而作出判斷,真的是情何以堪!

  最近又有人慨嘆說:「香港從回歸時占中國GDP16%,下降至現在的2%。」視之為香港經濟倒退,并為之神傷,但筆者認為這樣衡量香港是否倒退,應該是捉錯用神,這只表示香港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遠不及內地而已。以香港700萬人口和中國13億多人口相比,香港占中國GDP16%根本就是不恰當,只不過是內地改革開放以后,發展需要時間,經濟過去多年以雙位數字增長,到今天基數大和全球經濟放緩,才以7%增長。香港今天占中國GDP2%,才是一個常態數字。

  廿年前香港樓市火熱,碰到亞洲金融風暴之后,至2003年沙士時期,樓價拾級而下,從高峰下調了接近七成。不少持有物業者弄至負資產和家破人亡。最近香港樓價迭創新高,香港人忘了97教訓,又再瘋狂,并說大跌市將至,究竟今天真的有廿年前的影子嗎?

  筆者認為是貌似而神不似,原因如下:

  一、低首期

  那些年只要有首期一成便可以做業主,由於入場門檻低,數人七湊八搭便可解決首付問題,與今時動輒需四至五成首期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二、釐印費支付時間

  今天,買家在簽署正式買賣合同的時候便要支付釐印費,但那個時候并沒有這個規定,簽署正式樓契才需支付,所以便會出現多重確認人身份的交易,即買家簽署臨時買賣合同后,找到下一手買家,在既定的日子成交便可,俗稱摩貨(Confirmor),在最瘋狂時有十三摩,即在交易當天前轉了十三次手,因只有律師費用和佣金的成本,沒有釐印費,可見當時的瘋狂程度。

  三、中央信貸資料庫

  八十年代末,電腦還未流行,是以喬布斯在做雅達利電腦的時候,由於銀行沒有通報機制,只要夠膽,憑一張身份證便可向ABCDE五間銀行借貸,雖然他的入息證明只能供一個100萬的物業,付出首期10萬,貸款90萬,但銀行不聯網,他可以購入5個物業,只要他有50萬便可以,本來銀行評估只可以承擔90萬風險的,加起來卻是450萬,風險非常之高。

  中國銀行在2001年重組,把13個分支銀行合併,令申請幾家銀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到2002年中央信貸資料庫正式成立,各銀行才能信息互通,能把個人所能負擔的風險真正披露,香港銀行和金融業於是得到保障。

  四、樓花預售監管

  那個時候只要不是新批地契,預售樓花便不用監管,發展商有絕對自由分配單位,所以便出現一些駁腳經紀,要給他們齘底費用才能購入一手單位。

  另外,賣樓方式也沒有限制,排隊便能營造氣氛,麗港城便出現過飲管黨和手套黨;抽得籌也可以作轉讓,太古雍景台開售時在太古廣場打了幾圈蛇餅,事關一抽中便可得數十萬獎金,誘惑甚大。

  筆者認為,今時今日,炒家已經絕迹樓市,只剩下用家,一個要首付五成連同稅費和雜稅至七成的人,他們追求的只是在金融海嘯各國政府瘋狂QE后,購買資產防止貨幣的購買力貶值而已。筆者看不到泡沫的存在,所謂歷史會重复,只是人云亦云而已。

[责任编辑:潘洁]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