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交通運輸日益周到

2017-06-17
来源:

  立法會議員 陳恒鑌

  交通運輸對每一個城市都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影響着市民的生活習慣、社交行為、行業及經濟發展、城市化的速度及程度等不同範疇。回歸20年來,本港的交通網絡覆蓋程度,隨着人口急劇增加,新市鎮及新發展區陸續落成而變得比以往更深更廣;同時,交通運輸亦受市民期望、外在環境及科技發展的轉變而不斷演化。

  無障交通促共融

  香港這片彈丸之地有數百萬人口,交通必須以公共運輸為主體,以收費方式開放予公眾使用。然而,20年前所謂的公眾,並非指所有居住於香港的人,至少,有一群殘疾人士無法受惠。

  殘疾人士本身不會因為個人的身體狀況而與社會絕緣,反而是社會缺乏合適配套而拒他們於千里之外。回歸前,香港尚未有低地台巴士於路面行駛,輪椅人士出行要不由親友協助,登上價錢較貴的的士,要不靠雙手轉動輪椅輪胎,展開長征,更多只能困在所住社區,被剝奪參與正常社交及經濟活動的權利。當時的地鐵及九廣鐵路均未設有闊閘機,升降機及樓梯機的普及程度也不足。

  本港的專營巴士於1997年首次引入低地台巴士,截至2016年4月,全港有九成巴士設有低地台,預計2017年內,所有專營巴士(嶼巴在南大嶼山營運的巴士除外)均會更換為可供輪椅上落的低地台巴士。港鐵方面,經過多項車站翻新工程,肢體殘疾人士現時可使用升降機/斜道、輪椅輔助車、輪椅升降台、闊閘機等無障進出車站;視障人士可通過不同設施上的點字板、引路徑、出入閘機發聲器、觸覺車站布置圖、扶手電梯發聲提示器、月台廣播及開關門提示聲等裝置獲取車站資訊,減少出錯及意外;聽障人士可利用客務中心的感應環迴系統、諮詢卡與服務員溝通,及留意閃燈路線圖和動感行車路線圖了解自己位置。

  過去,的士車廂無法容納整部輪椅,導致只有身體狀況較好,能從輪椅「過」到座椅的輪椅人士才能乘坐。為此,鑽的及星群的士分別於2010年及2015年引入無障礙的士,令一些難以離開輪椅的人士均能使用點到點服務。今年,小巴業界將引入低地台小巴行走部分醫院線作試驗,預計公共運輸無障礙將越趨全面及普及。

  緊貼科技求創新

  科技改變生活,更改變了運輸行業的生態。回歸前,交通運輸與資訊及通訊科技可謂沾不上邊,時至今日,運輸行業的服務已離不開科技與創新。設置網頁及於社交平台開設專頁已成為交通營運商的「指定動作」,不少更開發了智能手機應用程式(APP),致力為乘客提供個人化及實時服務。

  以巴士為例,乘客除可瀏覽網頁了解一般路線資訊、營運商的最新消息、個別路線的突發情況及改動外,手機程式更提供「點到點搜尋」「路線搜尋」「鄰近車站」功能,方便乘客前往目的地;而運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開發的「落車提示」「巴士到站時間預報系統」,除可讓乘客更好地計劃行程,同時便利視障人士知悉巴士到站時間及何時下車。

  港鐵手機程式則提供推送功能,讓用家自行選擇關注路線,如有服務延遲或變更,有關消息將主動發送到用家手機,讓乘客及早預算。專為的士開發的手機程式,解決過去乘客「周圍截車」的麻煩,讓的士在指定時間到達乘客要求的位置,令接載過程更有效率。運輸署把握潮流推出乘車易網頁版及手機程式,為市民提供跨交通工具的乘車資訊,並建議多條路線供市民選擇,其長者模式(試用版)針對長者不熟悉電腦及手機運作,視力較差的特點,提供大字體及語音功能,同時惠及視障人士;運輸署亦為駕駛者開發行車易,為司機提供駕駛路線及實時交通狀況等資訊,方便他們計劃行程。

  科技亦有限度紓緩「一位難求」的問題,有物業管理公司在停車場安裝感應器以實時監察車位空置情況,並將有關數據上載至雲端服務器,讓駕駛者隨時搜尋附近空置車位,免卻司機「估估下」,尋遍整個停車場方知沒有車位的窘境。由於現今資訊的獲取相當方便,網頁及程式開發技術容易掌握,整合及發放有用資訊並非大企業及政府專美,有熱心人士自行開發免費網頁及手機程式,詳列路面的殘疾人士泊車位置及前往路線,十足行車易的殘疾駕駛者版本。可以預見,公共交通營運商、政府及民間對資訊科技的運用將有增無減。

  政府牽頭衛環保

  隨着社會的環保意識及市民對空氣質素的關注日益提高,市民對公共交通的要求早已從方便快捷,延伸至履行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有關進展除依靠運輸業界的自發外,最重要是有賴政府的政策措施。

  特區政府於1999年的《施政報告》中,宣布推出石油氣車輛計劃,稍後分別於2000年及2002年推出以石油氣的士取代柴油的士的資助計劃及以石油氣/電動小巴取代柴油小巴的資助計劃。現時,全港約99.9%的士及超過七成小巴已改用石油氣在本港道路行駛。政府亦自2012年起,在新巴士專營權中加入條款,要求巴士營辦商購買新巴士時,盡可能購置在排放方面最為環保、且技術獲確認而市場上已有供應的新巴士(現時為歐盟五期或以上標準);對於尚未退役而合資格的歐盟二、三期巴士,政府亦正全數資助為其加裝選擇性催化還原器,以提升它們的廢氣排放表現至歐盟四期或以上的水平。政府分別於2007及2014年推出針對商用車輛(即以柴油推動的貨車、小型巴士或非專利巴士)的資助及鼓勵與管制並行的計劃,以逐步淘汰不符合歐盟四期以前廢氣排放標準的車輛。

  為鼓勵公眾使用電動車輛,以改善路邊空氣質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政府於2009年成立由財政司司長擔任主席的推動使用電動車輛督導委員會,並促使公私營停車場向私家車及商用車輛提供電動車充電器,方便車主為電動車充電。展望將來,本港交通運輸將更「環境友善」。

  旅程體驗新要求

  綜觀以上轉變,回歸以來,公共運輸僅提供代步工具已不能滿足市民要求,乘客對整個旅程體驗(包括前往乘搭交通工具、候車)的滿意度,營運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情況,已逐漸成為運輸業服務提供的新方向,像現時的士、巴士、港鐵逐步在車廂內提供免費WIFI、手機充電服務;有專營巴士公司現正於候車處安裝座椅及信息顯示屏,設置乘客服務站及洗手間,推出八達通增值服務,於巴士內提供上層空座信息;港鐵騰出廣告箱供慈善機構宣傳及籌款,於站內推廣平面藝術或邀請樂團進行表演等等,均指出未來公共運輸必須更人性化,致力滿足不同乘客的個別需要,運用科技優化旅程體驗,並合乎環保、關注弱勢社群等社會期望。財政資源的投入、科技的進步、企業對社會責任的重視,均有助交通營運商應對以上的挑戰。然而,泊車位長期追不上車輛增長的速度,人口上升對交通造成的壓力,交通網絡的建設未能配合核心區北移,市民可能需要長途跋涉往返市區等問題,必須憑政府的決心及有效的政策,方能標本兼治,讓交通運輸繼續發揮香港發展的引擎作用。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