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港拓金融科技須顧就業

2017-04-20
来源:香港商報

  周八駿

  金融業是香港最具競爭力的產業,目前,對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達18%,聘用約25萬人。保持香港金融業穩定和發展,對於香港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盡管香港金融業總體上已屬於知識產業,但是,在21世紀信息科技日新月異的條件下,仍須拓展以大數據和互聯網為基礎的「金融科技」(FinTech)。

  銀行員工人數必減

  科技和經濟的進步,往住是「興一利必有一弊」,「利」固然遠大於「弊」,否則,談何進步;但是,還是應當盡可能降低或克服隨「利」而至的「弊」。

  最近,彭博社稱,為應對騰訊和螞蟻金服等第三方支付巨頭的競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內地四大銀行,2016年對其龐大網點做調整,共削減17824名員工。

  中國內地銀行業有約380萬名員工,80%為銀行櫃員。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的數據,2016年,逾84%銀行轉帳發生在銀行網點之外,而在2013年,這一比例約為63%。不僅來自第三方支付愈益激烈的競爭,而且,傳統商業銀行直接應用金融科技也明顯減少人手。第三方支付也是金融科技的成果,故上述現象不妨統稱為金融科技所造成的就業問題。

  香港作為亞太區重要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面臨相同問題。2016年8月25日和11月4日,香港金管局分兩批宣布,向共計13個儲值支付工具(SVF)發行人發放在香港開展第三方支付的牌照。盡管至今香港居民使用非銀行本身簽發的電子支付服務尚未對銀行業就業狀況構成顯著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非銀行電子支付對銀行業就業的負面影響必定顯現。同時,隨著銀行直接應用金融科技的業務範圍不斷擴展,銀行網點和櫃齘服務必定大幅削減,銀行相關員工人數必定減少。

  就中國內地銀行而言,相當一部分網點和櫃齘員工可以轉至市場和銷售業務。因為,中國內地大多數銀行僅20%-30%的員工從事這一業務,而國外銀行從事這一業務的員工比例高達約60%-80%;中國內地銀行業享有後發優勢。

  香港銀行業的困難在於,本地可供拓展的市場和銷售業務的空間非常有限。不僅因為本地人口增長緩慢,而且由於人均收入增長不彰,意味著銀行網點和櫃齘服務縮減所多餘的人手很難由內部轉換工作崗位來消化。同時,基於成本因素,香港的大銀行紛紛把後勤支援和程式設計部門遷至廣東省珠三角城市,加重本地銀行業的就業壓力。

  政府企業社會齊努力

  香港拓展金融科技,必須顧及對香港本地就業的負面影響。這件事,需要特區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努力。

  負責任的大銀行需要通過拓展業務來盡可能減少下崗員工。以匯豐為例,近些年把其後勤支援和程式設計部門遷至廣東省,削減了本地相關部門的人手,但是,其香港員工維持2.8萬至3萬人,從數據看,匯豐是做到了盡量維持香港員工總數。另一方面,匯豐的內地員工總數由2010年的約1.6萬人增至2016年的約2.4萬人,6年間增幅達五成;可見,鼓勵香港員工到內地、尤其廣東省珠三角拓展業務仍有可為。

  特區政府需要投放公共政策資源來幫助金融業下崗員工再就業。現屆政府在2016/2017財政年度預算案中強調拓展金融科技,但是,缺乏具體支持的政策措施,更沒有提及金融科技可能造成就業問題。一年後,2017/2018財政年度預算案不再提金融科技,然而,香港拓展金融科技是勢在必行的,這一問題留給了下屆政府。下屆政府在鼓勵和支持金融業拓展金融科技上,既要有中長期願景,又要有階段性措施。在總體上,香港拓展金融科技的節奏,必須同保持總體充分就業的能力相適應。

  金融科技所取代的人手,需要接受再就業培訓,取得再就業機會,這兩方面工作在頗大程度上都需要仰仗非政府組織。特區政府引導社會各界多談這方面的任務和問題,政府出錢,不同政治背景的非政府組織都出力,多做這方面的實事,不僅有助於解決金融科技帶來的就業問題,而且,有助於引導社會把焦點由政治爭拗轉移到經濟民生上來,從而促進社會和諧。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