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2016年香港股市的最大事件是「深港通」由準備到正式启動,最大喜訊是首次公開募股(IPO)金額又一年居全球重要股市之首。
兩地股市走向一體化
12月19日,德勤和安永分別發表報告稱,2016年香港股市首次公開募股(IPO)金額連續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一。二者估計的金額和上市公司數有差異,德勤估計是1947億港元,120家企業;安永估計是1961億港元,117家公司。但是,還有一點是共同的:集資額最大的是中國郵儲銀行(1658),來自中國金融服務業的新股占總融資額大部分。同時,德勤警告:2017年,香港股市IPO金額全球第一的位置可能被內地A股市場取代;安永則警告:2017年,香港股市IPO金額可能被擠出全球前三名。
股市如同任何其他市場,追求生意和市場規模。因此,人們翹首期盼的「深港通」於2016年12月5日正式開通后至今行情欠佳,令不少人感覺失落。其實,判斷一件事對市場的效果,不能僅看短期,而是必須放眼中長期,尤其,諸如「滬港通」、「深港通」等關於香港與內地股市聯通的結構性措施,更必須置於一個長時間框架里觀察。
明眼人都明白,先是「滬港通」,再是「深港通」,接下來的方向和目標是「滬深港通」。一旦走到那一步,香港與內地股市開始形成一體化架勢。走到那一步的前提是,三地股市在市場規範上趨同,在監管合作上緊密;同時,人民幣實現充分可兌換。
「深港通」與「滬港通」一樣,其性質是關於三地股市聯通的制度建設,所以,不能以短期交易額來計較其得失;有關當局在決定其启動時機時也不會刻意從交易額角度來研判。
評定全球股市IPO金額的排名是另一回事,完全是看交易額,因為,那是一項純數量指標。即便如此,深入分析有關金額,尤其做歷史對比分析,也看到同市場結構相關的因素。譬如,正如安永的報告所言,全球IPO市場過去幾年倒退,2016年香港市場雖然稱冠,卻主要因為其他市場倒退;即使香港股市連續第二年稱冠,但是,2016年的IPO宗數較2015年下降3%,集資額銳減25%。德勤的報告則指出,香港股市仍居全球IPO金額之首,主要是由於內地金融機構前來香港上市。德勤和安永均預言2017年香港股市IPO金額可能跌出全球第一,甚至三甲不入,因為各個市場激烈競爭,也因為香港與內地股市呈現結構性變化。
審時度勢著眼長遠
在建立了「滬港通」和「深港通」后,香港金融界和特區政府應當全面審視香港與內地股市乃至其他金融分類市場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因為,兩地市場之間任何一個制度性、結構性變化,均是一把「雙刃劍」——既推動合作也促進競爭。就「滬港通」和「深港通」而言,既然是三地股市聯通而逐漸趨於融合,自然會吸引原本以香港為IPO首選市場的一部分企業轉往上海或深圳市場。
幾年前,上海證券交易所擬設立「國際板」以吸引海外企業上市。因為顧及該舉措可能帶給香港證券市場IPO以負面影響而被擱置。如果上海在2020年左右實現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目標,那麼,上海股市不必設立「國際板」就能產生同樣的甚至更強烈的效果。
市場本身產生的合作與競爭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願望為依歸的。11年前,當香港港口運輸開始遇到來自廣東港口競爭時,有人指望中央給予協調,讓廣東省珠三角廠商把他們生產的商品,出口全球市場的均由香港港口運輸,輸往內地的經廣東港口。然而,廣東省珠三角的大部分廠商屬於香港投資者,他們服膺市場準則,毫無疑問地選擇深圳鹽田港。試問:一旦企業——無論內地還是外國企業——能夠在香港與滬深之間選擇IPO上市地時,尤其,在上海建成以人民幣為主要定值和工具的國際金融市場后,香港以什麼來吸引企業上市?
中央在決定「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启動時機時,均不追求所謂「開門紅」,而是審度政治形勢,著眼市場長遠。特區政府和香港金融界,也應當從香港與內地股市及其他金融分類市場的合作與競爭的全局,制訂和實施今后幾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相關規劃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