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深
如果數百年后的學者試圖透過今日的傳媒了解世界的話,他們一定會對近期發生的事情感到疑惑:為何在全球傳媒幾乎一邊倒的批評之下,特朗普仍舊當選了美國總統?
美媒信任度創新低
美國媒體一定是其中最為尷尬的。據美國加州大學等所做的統計,美國日發行量100強報紙截至10月10日公開支持希拉里的有30家,支持特朗普的為零。《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CNN等老牌著名媒體都公開發表聲明,反對特朗普當選。還有很多傳統支持共和黨的媒體,也在此次選舉中一反常態的表態支持民主黨和希拉里,這些都是美國的選舉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怪現象。
特朗普為何不受歡迎?這個問題無疑十分容易回答。「種族歧視」、「歧視婦女」、「政治不正確」……我們可以輕易的找到數千萬條理由作為理據。然而問題在於,特朗普說出的是實話麼?不幸的是,很多人恰恰認為他說出了很多美國人的心聲。
與此相形見絀的,卻是始終堅守「政治正確」底線的媒體,卻逐漸在喪失民眾的信任度。根據蓋洛普最新發布的統計,當被問到媒體是否「充分、準確和公正報道新聞」時,只有32%的受訪者表示「很大」或「相當程度」的認可,這是自1972年蓋洛普首次進行該項調查以來的歷史最低。與此同時,高達27%的人認為,他們壓根就不信任媒體,該比例創下歷史新高。當人們越來越不信任媒體,對媒體的話越來越感到懷疑的時候,媒體對總統選舉的傾向就越發的變成「反向指引」你越支持希拉里,我就越要把票投給特朗普。
其中的核心問題在於,媒體顯然混淆了「社會應該是怎樣的」和「社會實際上是怎樣的」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議題。
媒體凝聚社會共識作用式微
無疑,所有人都希望這是一個「政治正確」的社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是懶惰和品德不佳的,人與人之間都是可以溝通。但問題是,如果一個社會的相當一部分人,其社會經驗與認知都只會將其導向「政治不正確」的結論。那麼,我們應該責怪的是那些說出「政治不正確」言論的人,還是在背后導向這一切的社會問題?
所以,這一次美國媒體的集體「被打臉」,事實上是因為他們的火力恰恰打錯了準星。毫無疑問,特朗普的極端言論爭議巨大,惹人反感,但這樣的言論卻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甚至是在正常社會秩序的表層底下,真正流行的「潜規則」。特朗普并非這一套規則的制定者,他只是因為把一切襬上了台面,而被認為是說出了真話的人。反倒是,許多媒體躲在「政治正確」的幌子后背,實質上卻在對很多社會上的意見和看法進行刻意的回避——黑人不應被懷疑為罪犯,婦女不能被懷疑能力不行,同性戀不能被懷疑和批判——這變無异於另一種自我審查。
但在今日的媒體環境中,事實究竟如何,似乎卻越來越不重要。原本應以反映事實作為本職要求的媒體,如今卻夾雜著越來越多的「私貨」。由於資本影響,商業競爭和政治力量的角逐,媒體無法不迎合他們假象的受眾的觀點。而新的媒體業態的迅速發展,競爭的加劇,也讓許多媒體正在展現出討好民眾,甚至蒙蔽民眾的傾向。
大眾在「觀點的超級市場中」也傾向選擇自己已經比較認同的媒體。心理學研究早已指出,人們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對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更加關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觀點的方向解釋,而忽視否認或反對自己觀點的信息,是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bias)。於是乎,觀點和意見變得越來越極端,正是這種雙向選擇的體現,在一些情况下,極端的觀點甚至成為了商業策略,用以吸引讀者。
所以,如果要問:在一個日漸撕裂的社會里,媒體還能不能起到凝聚共識的作用?答案似乎是悲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