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愛與無?這就是語言的魔術 “第一朗讀者”第五季开启第三、四場

2016-10-20
来源:香港商报网

   10月22日下午2:30,“第一朗讀者”第五季第三場活動將在深圳中心書城(南台階)舉行。主題詩人徐貞敏、陳黎、淩越將和現場觀眾以捉迷藏的形式互動,探討詩歌語言的魔力。

 
  10月23日下午2:30,在華僑城胡桃裏舉辦“第一朗讀者”第五季第四場詩劇場“語言的魔術 愛與無”!來自美國、台灣和本地的詩人與深圳藝術家合作,展現愛與無中的劇場與詩。
 
  深圳的“第一朗讀者”一直在堅持“異質性”經驗。生活不會因為諾貝爾文學獎而改變,但會因數年堅持在公眾面前帶來“異質化詩劇場”的行動而改變人們的審美經驗,這種異質性的詩歌與肢體的重構,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異質性的經驗,在今天我們強調生活的多樣化時,尤為重要,尤其是深圳“第一朗讀者”率先做出的努力,被譽為“最高貴的堅持”。
 
  主題詩人徐貞敏 (Jami Proctor Xu),美國詩人,翻譯家,母親。1974出生,在亞利桑那大學讀中國文學碩士,後來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中國文學和女性理論博士課程,2008-2010年在中國社科院當訪問學者。著有中文詩集《輕輕的閃光》多部,英文詩集英文詩集《蜂鳥點燃了一顆星星》(2014年)。她翻譯過吉狄馬加,歐陽江河等幾十位中國詩人的作品。2013年獲了珠江詩歌節旅華詩歌獎。
 
  主題詩人陳黎,本名陳膺文,1954年生,台灣花蓮人,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中學、大學教師三十餘年,一年一度在花蓮舉行的“太平洋詩歌節”策劃人。被視為“當今中文詩界最能創新且令人驚喜的詩人之一”。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二十餘種。譯有《萬物靜默如謎:辛波斯卡詩選》及聶魯達、普拉斯等逾二十種譯詩集。曾獲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獎項。2005年與周夢蝶、洛夫、餘光中、瘂弦、鄭愁予、楊牧、夏宇等同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多次受邀參加國際詩歌節。2016年受邀參加法國“詩人之春”。
 
  主題詩人淩越,詩人,批評家,1972年生於安徽銅陵,現居廣州。著有詩集《塵世之歌》,評論集《寂寞者的觀察》。
 
  第三場學術主持耿占春,文學批評家。80年代以來主要從事詩學研究和文學批評,主要著作有《隱喻》、《觀察者的幻象》、《敘事虛構》、《失去象征的世界》、《沙上的卜辭》等。另有思想隨筆和詩歌寫作。現為大理大學教授,河南大學特聘教授。
 
  第三場另一位學術主持冷霜,詩人、詩歌批評家,1973年生於新疆,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新詩評論》輯刊編委,主要從事新詩及中國當代文學、文化的研究。著有批評文集《分叉的想象》,詩作結集於《蜃景》,編選有《馬雁詩集》,合編《中國新詩百年大典》、《百年新詩選》等。曾獲劉麗安詩歌獎、“詩建設”詩歌獎等。
 
  第四場學術主持孫曉婭,女,文學博士,現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碩士生導師,《中國詩歌研究動態》執行主編。出版、编撰學術專著十余种。業餘從事詩歌創作,詩作被譯成英語、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法語等,策劃並主持三屆“北京國際詩會”。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後期資助項目等。
 
  第四場另一位學術主持龍揚志,文學博士,暨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現當代文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文學期刊發表文學作品300餘件。
 
  作為中國文化界第一個跨界性詩歌文化綜合實驗項目,由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扶持,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聯主辦,深圳市戲劇家協會等承辦的“第一朗讀者”作為起源深圳、目前國內最具探索精神和先鋒特色的跨界詩歌品牌,首次將詩歌、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元素集合於開放性的沙龍、校園、劇場、書城等公共空間,今年已進入第五個年頭。
 
今年,“第一朗讀者”將在總結前四季活動經驗的基礎上,深化“深圳為你讀詩”為主題,深入探索當前文化語境下詩歌與人、詩歌與生活的相互關系,7月30日至12月10日期間,分別在深圳中心書城、e當代美術館、胡桃裏等場地推出七場專場活動,帶給大众不一樣的驚喜。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