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歐陽凱
由中廣核集團和中核集團合資組建的“華龍國際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龍公司)在掛牌近半年后,原計劃今年6月底前拿出國產三代自主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融合方案,但融合進程一直不及預期。
8月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華龍一號技術融合高級專家審評會近日在北京召開,最終中核集團提交的華龍一號技術融合方案獲絕大數通過。耐人尋味的一個細節是,在當日召開的專家審評會上,共有20名專家對中廣核集團和中核集團推薦的兩個華龍一號技術融合方案進行打分投票,最終中核方案獲得14票支持,而中廣核方案僅獲3票支持,另有3票持中立態度。
兩種方案存技術路線之爭
早在2014年8月,在國家能源局主導下,中廣核和中核就簽署了 “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協議,將原先各自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ACP1000和ACPR1000+兩項技術合并為“華龍一號”技術,雖然名義上完成融合,但雙方版本依然有差異,在海外推廣技術時,兩家公司仍是各自為政。
在國家相關部委多次協調下,今年3月17日,雙方共同出資的華龍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明確定位為“主要實施國家核電發展戰略,致力于持續融合與發展‘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統一管理并實施華龍技術、品牌、知識產權等相關資產在國內外的經營,推動‘華龍一號’成為我國核電‘走出去’的主力品牌”。
“融合方案是各個主要部分技術的融合討論,也就是把兩家的方案拿出來討論后選一個用。”一位核電站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廣核、中核以及華龍公司展開多輪溝通,技術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安全系統配置方面仍存在分歧,華龍國際公司為此通過召開獨立評審會方式解決。
據悉,中廣核的安全系統特征為三列能動,中核集團的特征則為二列能動+非能動,由該系統差異也引申出來支持系統、電源、廠房結構等區別。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這個獨立專家審評會是由華龍公司和有關部門推薦,經過質詢和閉門討論等環節,按照討論確定的評審原則。從整體而言,中核集團方案略優于中廣核方案。
“在沒有既成事實的基礎上,其實很難說哪種技術誰優誰劣。”但上述知情人士也指出,中廣核的三列能動特征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在系統配置方面更加方便控制、易操作,部分理念也比較先進。
“真正導致中核方案勝出的,是兩個示范工程進展完全不在同一個層面,以及中廣核自身知識產權是否完全獨立存疑”,上述知情人士坦言。
根據中核集團提供的資料,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福清5、6號機組進展順利,而巴基斯坦卡拉奇2、3號機組的落地,進一步證明了“華龍一號”獨立走出去的能力。
批量化建設速度恐放緩
多位業內核電人士認為,核電企業看似爭技術,實則是爭話語權爭利益,這也涉及到國內核電發展是多元化還是統一化的范疇。多元化的市場經濟中,在滿足規則和標準的前提下,兩種技術理應共同存在,諸如俄羅斯這樣的核電強國也同時擁有兩種核電技術方案。雖然專家評審會絕大數通過了中核集團的融合方案,但投票結果是不是確定最終融合方案的決定性因素仍然存在爭議。
“融合方案本來原計劃是6月底出的,現在看來可能要推到9月,如果最終出不了,國家能源局可能會從中斡旋。”一位核電央企人士對此表示。
從華龍國際公司的注冊資本和管理架構對半分來看,或許就注定了雙方技術融合絕非易事。華龍國際核電公司注冊資本5億元,中廣核和中核雙方各占股50%,1:1的持股比例讓業內人士一度對華龍一號能否按進度完成融合提出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中廣核和中核一直表示希望能促進“華龍一號”在國內進行批量化建設,其中,國家能源局給寧德5、6號機組的路條就明確了采用華龍一號技術方案,其它項目如福建漳州、海南二期等也有意向按照采用華龍技術來開展前期各項準備工作。現如今,融合工作尚未最終完成,相關項目審批也一直停滯,這也意味著華龍一號在國內批量化建設速度進一步放緩。
今年以來,伴隨宏觀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電力產能過剩,棄核問題逐漸突出,迄今為止尚未有一臺核電機組獲核準,加上中英核電項目的諸多波折,持續的技術路線之爭更讓中國核電的進程充滿諸多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