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監會警告企業不要在名稱和廣告中使用“銀行”(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一詞,還警告不要進行非法籌資。
英國《金融時報》 唐.溫蘭 香港報道
在一系列丑聞和數十億美元投資詐騙事件發生之后,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警告企業不要隨便在名稱中使用“銀行”一詞。
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在過去一年里曝光了多起冒充合格金融機構的案例,其中包括一家在山東省一個村子的便利店里運營的假冒的中國建設銀行(CCB)。
一個國際工會去年注意到,在毗鄰香港的深圳,有一家公司的名稱中包括“高盛”兩字,其英文名稱也有Goldman Sachs字樣。
中國銀監會(CBRC)北京辦公室警告企業不要在名稱和廣告中使用“銀行”(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一詞,同時還警告不要進行非法籌資。
中國工商銀行(ICBC)就一家名為“硅谷銀行”的公司發布了類似的警告,這家公司已經在北京開展了金融服務宣傳活動。按市值計算,中國工商銀行是中國最大的銀行。
中國的銀行以及其他吸收存款機構需要獲得國務院批準才能使用“銀行”標簽,或者提供多數銀行業服務。
濫用銀行名稱觸動了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的神經,它們擔心投資被騙引發社會不安定。
北京的P2P貸款平臺——盼貸網(Pandai)創始人霍中皓(Roger Ying)表示:“銀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詞,因為它暗含著政府所有權。銀行在那里有助于培養人們的信心。因此當局不希望其他金融服務企業在沒有銀行業牌照的情況下使用‘銀行’名稱來非法籌資。”
已經有不少投資者淪為丑聞的受害者——在那些丑聞中,在線金融平臺卷著數十億美元消失,引發憤怒的投資者上街抗議。今年2月,超過20人因卷入e租寶(Ezubao)案件而被捕。e租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龐氏騙局”,據說吸收了投資者逾500億元人民幣(合76億美元)的資金,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金融詐騙案。
一個月后,中國南方的一家法院將24人判刑,原因是他們在一起類似丑聞中詐騙了大約23萬名投資者近100億元人民幣。
去年,一家假冒的中國建設銀行分行被報告給當局。這家假分行被揭穿,只是因為一名已存入4萬元人民幣的女子發現自己無法在真正的建行分行提款。
國際機械操作工人工會(IUOE)去年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深圳有一家“高盛(深圳)融資租賃有限公司”(Goldman Sachs (Shenzhen) Financial Leasing Company)。該公司當時表示,它與全球投行高盛沒有任何關聯。
譯者/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