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是当下绝大多数地方发展旅游的不二法门。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似乎就具备了发展旅游的天然优势;如果这历史文化资源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更是抱住了老祖宗恩赐的“金娃娃”。
重庆市丰都县的丰都“鬼城”也是这么一个拥有千余年历史、全国闻名、世界唯一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丰都庙会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拥有这么一个大宝贝的丰都,却并未想方设法地将文化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反而总是显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即使这样,仍然是宽严皆误、动辄得咎。”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说,“原因很简单,就因为它是‘鬼城’。”
鬼神文化:
如何更好地规范和提炼
“正本清源”才能破解“丰都之困”。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和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近日在丰都主办“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多学科视野下的丰都民俗文化研讨会”。数十名专家从丰都“鬼城”的历史演变、平都山庙宇的起源和发展、鬼神文化与传统信仰、鬼神文化的扬善特质等方面为丰都鬼神文化“正本清源”,但对丰都“鬼城”和丰都鬼神文化能否实现文旅融合,怎样才能实现文旅融合,专家们的观点和设计的路径却不尽相同。
丰都庙会萌芽于唐宋,形成于明代,清代至民国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庙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宗教信仰习俗与市集组织形式结合的产物,人们的游览兴趣和宗教信仰的需求是形成庙会的必要条件。”据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介绍,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豊都”为“酆都”和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平都山建设以北阴殿和阎王殿为标志的寺庙群,进一步明确了丰都庙会“阴曹地府”的文化主题。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研究中心王剑博士认为,丰都庙会源于明初的丰都香会。丰都香会融合佛教、道教、民间宗教祭祀和商贸餐饮文化活动,形成了香火不断、香客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改革开放后,丰都香会正式更名为丰都庙会,逐步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节合办。2014年,丰都庙会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和“天下第一,世界唯一”的鬼城,使地处三峡库区的丰都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但层出不穷的“鬼把戏”,却常常让丰都处境尴尬。周勇认为,丰都在民俗文化上“宽严皆误”、屡屡受挫的困窘,根子在于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和阐释。“‘鬼城丰都’是祖先和历史留给丰都的文化符号。丰都鬼神文化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达方式,有规范道德、维系人心、传承文脉的积极作用。丰都民间信仰中扬善、惩恶、公正、和美的追求,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周勇说。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舒大刚教授认为,丰都的鬼神信仰是融合儒家伦理、道教鬼神和佛教轮回而形成的民间信仰,丰都鬼神文化是对天道(天命、忠诚)、鬼神(阴阳、孝道)、礼乐(仁义、秩序)传统的继承和发挥,是对中华正统信仰的通俗表达,如果能合理地加以规范和提炼,就能引导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行为,起到劝善抑恶的作用。“丰都民俗文化融入了庞杂的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包括了仁爱慈孝、以真为主、廉政、忠义、诚信、节俭等多种内涵。”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叶本贵教授认为,弘扬鬼城丰都的善文化,对今天的法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仍然具有“正能量”。
传统文化:
如何让人感觉更亲近
“正本清源”了就能文旅融合吗?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庆龙认为,对历史文化资源首先还是要珍惜守护、去伪存真。他建议在平都山上建演示厅,向游客讲解丰都民俗文化的真谛,彻底改变景区讲解莫衷一是的现象,同时将丰都庙会与清明、中元、春节等结合起来持续举办,将丰都旅游打造成心灵之旅、文化之旅。重庆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蒲勇健教授却认为将“正本清源”与文旅融合必然联系起来未免过于理想化和书卷气。“文化与旅游其实有很大不同,文化必须讲来源、讲去处,来不得半点假的,但旅游可以‘无中生有’。现在大家都很累了,出门旅游求的是体验和放松,看的是美丽和热闹。丰都最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不一定是鬼城文化,而是你能给人什么样的旅游体验和休闲感受。”蒲勇健说。
但也有学者认为,正是急功近利的“无中生有”导致了当下伪文化的猖獗,所以文旅融合还是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点,要实事求是,不留后遗症。
“中华传统文化要传承,既不能漠视传统的传承,也要让人们更加愿意亲近传统文化。”周勇认为,丰都“鬼城”里面很多塑像面目狰狞,给人的视觉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台湾地区比较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化,很多寺庙的塑像都是精美的艺术品,这一点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李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