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文物保护,让文明之光照亮未来

2016-04-12
来源:人民日报

       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我们通过文物读懂祖先,希望子孙通过文物理解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利用好,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在过去的5年里,从政府到民众,文物保护的观念日益普及。文物事业正走出神秘的“象牙塔”,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百姓日常生活,成为推动经济民生发展、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强大助力。
  家底增厚
  文物有了“身份证”,总量翻了一番

  文物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始终是我国文物事业的工作方针。作为世界文物大国,我国的文物保护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过去5年正是我国城镇化加速、各项重大工程纷纷上马的时期,文物保护的难度和复杂性与以往相比更突出。
  在严峻形势面前,文物部门通过强化管理、加大保护力度,使我国的文物总量依然快速增长,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总量在近几年都翻了一番。据统计,不可移动文物从近40万处增长到76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352处增长到4296处,馆藏文物从2000多万件增长到4000多万件,更多文物资源被纳入依法保护的范围。
  各级文物部门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收藏文物建立一一对应的“身份证”,全国文物资源库和“文物身份证”体系正在建立。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说:“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一方面有利于文物部门和公安、规划、国土等部门一道,共同确保文物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文物名录的公布,推动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的保护合力。”
  修复是保护的重要手段,5年来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大批文物修旧如旧,焕发新生。平安故宫、正定古城、应县木塔、武当山古建筑群等重点修缮工程全面推进。据统计,全国5年累计修复4万余件珍贵文物。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指出,“文物保护能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政府不断加大的投入。”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文物支出累计1404亿元,年均增长16.5%,远超经济增长率,这为文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从2011年的3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5亿元,5年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10亿元,实施各类文物保护项目超过1万个。
  保护传统村落也成为文物保护的新领域。2014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54亿元,分年度支持600个和900个传统村落保护,其中首批51个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已全面开工,第二批100个项目也已启动。
  此外,以“南海一号”“丹东一号”等沉船考古为代表的水下考古事业取得突破;丝绸之路、大运河、哈尼梯田等成功申遗,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48项,稳居世界第二。5年来,文物保护范围扩大、力度增加使我国文物资源快速增长,文物“家底”持续增厚,为今后的保护和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妥善利用
  文物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地文物部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广泛开展主题展览等活动。中国电影博物馆主办的“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广西南宁昆仑关战役博物馆主办的“血色雄关民族魂”、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举办的“血肉长城 民族之魂”等展览,运用实物与声光电相结合的新形式,令参观者身临其境。福建抗战老兵吴枝花说:“我看了展览很欣慰,牺牲的战友没有被忘记。”
  据统计,围绕纪念活动,全国文物系统逐一排查了18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战遗址保存状况,完成了46项抗战文物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工程,实现了文物系统管理使用的113处抗战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对外开放,集中推出了333个抗战文物陈列展览。
  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举办期间,一场汇集了全国16个省区市490多件珍贵文物的“丝绸之路文物展”令各国参观者深感震撼。该展览生动体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通过红色旅游振兴革命老区是近年来文物系统的另一项重点工作。甘肃革命老区南梁开发的“红色旅游”成为热点,当地农民创办窑洞旅馆摆脱贫困。经营“红色庄园”的农民郭翠玲说,去年的纯利润是6万多元,“收入比我前几年都要好,很多客人说下次还来。”越来越多的文物资源,如大运河、哈尼梯田、赣南原中央苏区旧址、浙江松阳传统村落等日益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促进旅游经济的新引擎。
  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文物系统紧密配合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对口援疆、援藏文物保护规划和重点工程,中央财政5年累计投入28亿元,对口支援省份5年累计投入1.5亿元,合力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物事业发展。
  文物变“活”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滋润道德力量
  文物工作的对象虽然是过往的古物,但旨归却在今天和未来。传承文明、弘扬文化、启迪心灵、滋养道德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独有优势。
  近年来,博物馆不断创新展陈方式,一批精品展览引发狂热关注。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持续火爆,观众排队7小时,只为看一眼《清明上河图》;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现场直播,数亿观众见证奇迹……“这些都说明,‘让文物活起来’在博物馆领域初见成效。”刘玉珠说。
  据统计,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4510家,年均举办陈列展览2.6万个,年举办文化讲座和青少年教育活动20余万次,年均接待观众7.2亿人次。其中,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达3717个,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对1804个免费开放博物馆累计补助205亿元。“逛博物馆”已经成了社会新时尚,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日趋重要。
  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一群小小讲解员格外引人注目。近年来,该馆和南昌市45所学校开展“校馆互动”,在馆内开展队日活动、祭拜革命先烈、学唱红色革命歌谣、培训红领巾小小讲解员等系列宣教活动,使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观得到不断传承。目前,全国15个省份的150余家博物馆已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搭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保护文物,实际上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文物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丰厚物质资源,而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精神滋养。
  刘玉珠说,回顾5年的文物工作,总特点是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明显提高,文物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接下来,文物部门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做好“十三五”规划实施工作。中国文物事业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