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公共文化服务不该用商业眼光考量

2016-04-11
来源:光明日报

      【文化评析】
  据媒体报道,日前,在广州市天河路附近上班的市民突然发现,路边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见了。记者走访发现,广州市天河路和天河东路原有的3台自助图书馆确实已不见踪影。有知情者透露,由天河区某政府部门出资购买服务的13台自助图书馆,因3年合同期满未再续约将全部撤掉。据了解,此次撤掉自助图书馆的原因并非只是合同期满,其背后还有更复杂的因素,比如读者冷热不均,有不少自助图书馆甚至门可罗雀、积满灰尘,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
  “不打烊”的自助图书馆悄然撤场,有人遗憾,有人淡然。客观上讲,一台自助图书馆一年租金8万元,13台的“年租”百余万,再加上物流、维护、运营等成本,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文化精神层面的事情却又不能全部用经济投入来衡量,自助图书馆到底该不该建,并不取决于它年租的高低,而是在于市民是否到底需要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一些自助图书馆变成了“停车棚”。首先反思的应该是,自助图书馆的选点是否合适。自助图书馆的使用效果,和它的布点位置密切相关,如果考量不周,再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置恐怕都会成为摆设。

  广州天河区的自助图书馆撤场了,杭州的一家书店却在医院里开起了分店。有媒体报道称,杭州晓风书屋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一层开了一家分店,去年7月开始试营业,今年3月准备正式开张。准确地说,这是一家“藏”在医院内部的书店,专门为住院病人、陪护家属及医生、护士等医务工作者服务。不过,和想象中不同的是,这里不仅有专业医疗书籍,摆在书架上的,文艺社科历史等品类齐全。把书店开进医院,这算是一种创新。对于医院来说,医院不再只有冷冰冰的手术室和医疗仪器,还有了书香的味道;对于书店而言,无形中拓宽了经营渠道;对于读者(患者)来说,他们一定会感慨,阅读和生命一样,都是世间最温柔美好的事。
  阅读是世间最温柔美好的事,但阅读这种“软实力”的建设又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建设,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该用任何硬性“指标”来衡量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用。去年春节的时候笔者去了一趟安徽黟县的碧山书局,碧山书局坐落在碧山村,村里有2000多口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守着老宅。从经营效益上来讲,这个书局一定是亏本的买卖。很多闻名而来的游客,也是在书局里拍拍照留个影,大多把它当作一个文化景点而不是书店。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设立在古祠堂里的书店,延续了先人推广乡村教育和重视读书的古韵,散发着浓浓书香和雅致旧影,构建了别有风味的乡村文化空间。
  文化是一种服务,但更是一种精神浸染。就像黟县老村里的那个碧山书局,虽然它很“另类”地出现在了一个看似不搭调的村子里,但它正试图唤回村民对家乡独特文化和环境的关注。文化层面的建设和浸润,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回头看广州市天河区的自助图书馆,何尝不是一种文化标志呢?有它在,至少可以为这座城市呈现更多的书香气息,我们不能只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决定它的去留。
  从2014年全国两会开始,全民阅读已连续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事关公民素质、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提升,更是提升社会精神气质的一种载体。既然自助图书馆已经来过,我们为什么不让它更好地“活”下去呢?
    (陈方)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