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過中文,也在中國生活過的法國朋友經常對我說:我覺得中國人很難理解。開始我以為只是在開玩笑,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說,我就認真了起來,問他: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於是他打開了話匣子,講起了他多年來與中國人打交道的經曆。
“比如,我到現在不知道你們中國人說‘嗯’的時候是在表達什麼,是yes還是no?還是什麼其他答案?我不知道。”他提到他所供職的企業與中國做生意的時候,時常在一些問題上出現誤解:法國人以為中國人說了yes,但中國人只是說了“嗯”。我對他說,當中國人說“嗯”的時候,僅僅表示“我知道了”,而不是明確的肯定或否定,要想確定,需要進一步的等待或磋商。他再一次表示“無法理解”,因為在他看來,只有吃到了好吃的東西才會閉上眼睛享受地說“hmmm”,他不明白為什麼一個語氣詞會有實質的意義。
不過,對他來說最令人費解的一件事莫過於中國強大而深厚的“務虛”傳統。每次去中國出差,他都感覺很頭疼,因為很多時間都用在寒暄、吃飯和閑聊上,最後留給談判和磋商細節的時間總是不大夠用。“我知道這叫作‘務虛’,”他對我說,“但是我們只是做生意而已,一定先要建立起一種與生意本身無關的關系,才能開始做事嗎?”我問他:“每次你來中國,我都請你吃飯,你喜歡嗎?”他說:“當然喜歡!”我說:“這就對了,凡事都有邏輯的,中國人待人接物的邏輯中就強調要有情感基礎,無論雙方做不做生意。你喜歡中國朋友請你吃飯,但又不喜歡做生意之前先吃個飯,是覺得務虛耽誤了務實的時間。但在中國人看來,做事之前先吃個飯,就像你們見面之前先貼個臉一樣,在很多時候只是一種邏輯性的禮貌而已。”他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我一直認為,在中國和西方的文化交流中,事實和觀點都是不難理解的,最難理解的是邏輯,唯一無法翻譯的也是邏輯。在與歐洲人相處、共事的過程中,根本性的、最難解決的誤解,都發生在邏輯層面而不是事實或觀點的層面。這其實揭示出我們在從事跨文化交流的工作時,應當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對中國邏輯的堅持,而非翻來覆去解釋事實和觀點上。文化中心論是任何一個文化中的人都會存在的一種天性,隱然擁有曆史和文化優越感的西方人更是如此,但把自己文化的邏輯當作放諸四海而皆准的邏輯,就一定會犯妄自尊大的錯誤,甚至破壞溝通、造成損失。
當然,我的這位朋友是打心眼裏喜歡中國文化,也樂意和中國打交道的。但他的“遭遇”卻提醒了我們,不同文化之間的真正意義上的相互理解,也許是根本不可能的,但“相互尊重”卻很容易做到。就像我在歐洲一定要尊重本地人約你吃飯卻一定會在結賬時AA制一樣,讓西方人適應中國“先務虛再務實”的邏輯,而不是改變這種邏輯去迎合對方,也應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作者: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