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好萊塢留下了一塊醜陋的種族歧視傷疤。
“給予黑人權利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決定,因為他們無惡不作。”格裏菲斯執導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5年上映之初就極具爭議,影片以“所有黑人的公民權被剝奪”作為“大團圓”結局。這種明目張膽的種族主義將非洲裔美國人徹底激怒,他們組織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全美有色人種促進協會也在這次事件中建立起來。
其後的幾十年間,亞裔、墨西哥裔、土著美國人、意大利裔、古巴裔等先後加入到抗擊美國電影業種族主義傾向的隊伍中來,許多國家還禁映被認為醜化了他們同胞的美國影片,以示聲援。美國電影協會被迫簽署了一些防止制片人濫用醜化手法的協議,並且承諾采取措施對種族主義實行更嚴厲的審查。
100年過去了,人們已經很難看到“旗幟鮮明”的種族主義觀點在熒幕上出現,帶有強烈種族主義色彩的詞語也被掃地出門。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種族歧視的傷疤在好萊塢已經痊愈。
今年早些時候,一項題為“700部大眾電影中的不平等現象”的報告對美國電影中有關種族、民族和性別的問題進行了詳盡統計。研究者發現,情況比想象中的還要糟糕。
數據表明,好萊塢電影仍舊是白人主導的遊戲。盡管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列舉出眾多出色的黑人影星,但是從整體來看,黑人演員依舊處於劣勢地位。調查指出,在前100部票房大片中,所有有台詞或有名字的角色裏有73.1%是白人。
輕博客網站湯博樂上一個名為“每字每句”的賬號專門發布電影中非白人角色說台詞的視頻。賬號的維護者迪倫·馬龍強調,那些非白人演員很多時候能夠得到的角色無非都是固化的典型,比如普普通通的黑人朋友、拉丁裔女招待或者亞洲小店主。
幾年前,曾有媒體曝出,200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男主角、印度裔男演員戴夫·帕特爾對外宣稱,好萊塢體制內充滿種族主義,因為亞洲演員得到的角色往往僅限於恐怖分子、計程車司機或是“怪咖”。在外界普遍認為戴夫·帕特爾的演藝事業將開始起飛的時候,他卻因缺乏像樣角色而受挫,一度處於失業狀態。
黑人孩子喜歡白人角色多過黑人,黑人女孩喜歡白人玩偶勝過黑人玩偶,在許多好萊塢影片中,細節處藏著“精心設計”。在白人至上的主流文化背景下,高度商業化的好萊塢又怎會是淨土一片?
黑格爾曾經說過,眾所周知的事情正因為是眾所周知而不為人所知。從某種意義上說,被包裹起來的種族歧視相比當初明目張膽的種族主義,是一種更嚴峻的挑戰,因為它更容易被忽視。好萊塢曆來是民主黨票倉,政治上以自由派居多,反對種族歧視的聲音在這裏嗓門也很高。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看出了隱藏在“政治正確”背後的真實問題? (方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