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聯總監、大埔區議員譚榮勋
文憑試推行以來,選修中國歷史科的考生人數連續4年下跌,2015年僅得6329人報讀,較首屆文憑試人數銳減1700人,中史「亡科」斷不是危言聳聽。雖然課程發展議會已成立專責委員會提出對中史科的改革,并進行諮詢,然而首次諮詢便落得失敗收場,近半數學校反對增加近代史比例,結果中史科課程結構維持不變。
梁特首年初發表施政報告,提出改革中國歷史課程的三個大方向,包括:更新課程內容、豐富學習經歷、加強師資培訓,從而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認識。然而,以上三個大方向都只聞樓梯響。
到目前為止,專責委員會只嘗試做到「更新課程內容」這一點,而且以失敗收場。再者,在上述提及的諮詢中,委員會建議「詳近略遠」,將皇朝歷史濃縮至中一中二教畢,清末革命運動之后的歷史便在中三教授。然而,諮詢的手法惹來一眾中史老師非議:委員會在諮詢前沒有與學界溝通,諮詢期及推行時間也過於倉促,而且亦沒有詳細解釋推行「詳近略遠」的原因,諮詢失敗后,亦未交代跟進工作或下一階段的工作方向,導致改革進程滯后。
至於「豐富學習經歷」和「加強師資培訓」,尤其是后者,本來應屬中史科改革方向的重中之重,卻一直未見任何跟進工作。若學生有豐富的中國歷史科學習經歷,其學習中史科的意欲提升,便會主動去找歷史書閱讀;若學生能夠得到良師的啟發,從老師身上體會到學習歷史的意義與趣味,他們也會主動了解更多。
可是,仍有很多老師屬兼教中史性質,要啟發學生的興趣往往力不從心。在修讀高中中史科的人數不斷下降時,大學修讀中史科的人更少,未來具備中史專業知識的老師將寥寥無幾。
如此一來,若將重點放在更新課程,作用何在?
筆者預科時也曾修讀中史,深明中史不能只靠死記硬背,治亂興衰有因有果,應該注重分析、評鑑及反省的能力。好的中史教學還可培養家國情懷,令青少年對國家產生正確的認識。在時下一些年輕人動輒舉起龍獅旗及焚燒《基本法》的情况下,政府當局實在應該用心改革中史科,使之能切合時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