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在京發布,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全國18歲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7.1cm和155.8cm,平均體重分別為66.2kg和57.3kg,與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體重均有所增長。
數字一公布,網上炸了窩。男性平均身高1.67米,你拖后腿了嗎?在國內,長期以來衡量男性高矮的標準線是170cm,而現在真相是國人平均身高“僅”167cm,超過這個標準的人不以為然,不足平均線的男同胞則壓力山大。
身高到底有多重要?看看什么叫“高帥富”,再看看什么叫“矮矬窮”,“高矮”,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對男性身高的要求不僅出現在征婚小廣告上,有時還代表著國家形象。你看亮相俄羅斯、揚我國威的三軍儀仗隊,平均身高1 .88米,比國人平均身高高出21cm。21cm什么概念?整整高一個頭啊!
與周邊國家比較而產生的“身高焦慮”非今日始,清末民初就有了。甲午之后國人亡國滅種的危機感空前強化,為強國健身、擺脫東亞病夫之形象,對國民身體加以改造成為當務之急。而體檢成為改造的基礎。當時的體檢結果,往往以西人和日本為參照系,1917年《科學》雜志轉載一份美國康奈爾大學醫生萌福做的20歲左右中國男性體檢結果,平均身高166 .6cm,結論是國人體格與西人比相形見絀,因此“望吾國之教育家、體育家之急起而謀……求其救濟之方”。
但以西方、日本標準衡量中國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是否有失公允?1912年汕頭教會醫院的醫生懷特就撰文呼吁,要尊重中國人生理常數的特殊性。1918年他主持對福建和廣東兩省1700名成年男女進行體測,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3cm,女性150cm。中國幅員遼闊,南方和北方人種體格差異,用一條身高平均線拉平,再與地域差異相對較小的日韓做比,得出中國孩子如何如何的結論,一百年前的人們就已證明這有多不靠譜。
身高焦慮,進一步強化了身高歧視。我們看到,春節晚會上小品演員潘長江是如何年復一年因身高而被羞辱,前幾年,安徽省皖南醫學院招聘碩士畢業生,竟把應聘者叫到一邊測量身高,男生矮于170cm女生矮于160cm的,禁止參加筆試。其實影響身高的因素,遺傳很重要,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既然跟先天有關,就沒什么值得夸耀的。男性平均身高167cm說出了真相,也是全社會反思身高歧視的一個契機。希望鼓吹越高越好的,不再是專家,只剩下商家。否則那些賣增高鞋墊、賣各種號稱神奇見效增高儀的店家怎么活下去啊?
作者:麥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