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南京寶馬肇事案,質疑背後是焦慮

2015-07-01
来源:凤凰评论

  案發逾一周後,“6·20”南京寶馬肇事案又迎來反轉:6月29日下午2點半,南京交管局在其政務微博“ @南京交警”發布消息稱,“6·20”事故寶馬車經相關部門鑒定,車輛經過事發路口時,行駛速度為195.2km/h。這一鑒定結果,與此前人們車速過快的質疑相吻合。

  在南京上演的寶馬撞飛馬自達驚悚車禍,造成二人死亡、一人受傷、多車受損,寶馬車主上演一幕中國版的“速度與激情”後,棄車逃逸。這幕只能在驚悚大片中才能發生的鏡頭,竟成了我們身邊血淋漓的慘淡現實。

  這一極端交通肇事事故引發了網民的傾巢圍觀。惡劣的情節,囂張的肇事者,網民的好奇心和知情欲,立即被這起極端交通事故撩撥起來,雖然新聞以最快的速度跟進,但它只告訴了車禍現場發生了什么,沒有來得及告知為什么。

  事故的調查需要時間,但懷疑真相的網民並沒有耐心等待事件原委的姍姍來遲。於是,他們以自己的想象和經驗判斷,去拼貼事件的真填補真相。在這種前提下,當南京警方拋出“車速確實要比身邊車輛快一些,但並沒有出現狂奔的現象”時,人們基於對車速的觀感,對公權的不信任加劇,並延伸出諸多陰謀論。

  一時間,“酒駕”說、“毒駕”說、“頂包”說等說法很有市場,呼嘯於網上,真假難辨。在真相遲到的情境之下,這些由網民臆測出來的“真相”,具有極大的傳染性,病毒式傳播。

  情急之下,官方手忙腳亂的辟謠,反而陷入被動。這次南京警方草率地否認肇事寶馬車超速“狂奔”,一周以後,195.2km/h的調查車速讓其“打臉”,這堪稱危機溝通的巨大敗筆,讓人們如何信任公權力?

  民眾針對事件真相的焦慮,已經超越了真相本身,背後有複雜的社會情緒。尤其是那些極端事件,更容易引發高濃度的社會質疑,甚至會引發中國社會結構性怨恨的噴湧。盡管上述網民臆測出來的“真相”,多數是的不靠譜的,但信任危機的前提下,只要有一個逼近真相,殺傷力就會被成倍地放大。

  在真相沒有浮出水面之前,民眾往往會根據他們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去建構真相。問題在於:建構真相的邏輯,並不是基於事實,而是態度。由於民眾對公權力缺乏信任,對於官方出爐的真相,他們會產生本能性的質疑。這對官方的披露信息、還原真相的互動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這種帶有偏激情緒的社會心態,長期淤積而成,成為建構“真相”的酵母。公權部門若要避免自身被置於烤架,在披露真相時,必須求真務實,同時講求傳播的時、效、度,慢慢化解網民心中的堅冰。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