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电影新常态”论坛。
很难说当下的中国影视制作公司是否走岔了路,这本身就是一个在业界广受争议的话题——中国人到底要不要学美国人那样,花大把的钞票去拍大片。
日前,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受阿里影业的邀请,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等电影制作界大佬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圆桌讨论。讨论主题原本应该是“电影新常态:互联网+与产业升级”。但两人说着说着,忍不住扯到了“中国电影”的未来上。
两人中,一个刚刚接受了阿里巴巴集团的24亿元注资,被媒体揶揄为“给阿里打工”;另一个在两天前突然宣布从纳斯达克退市,退市时博纳市值只有8.16亿美元,合计不足50亿元人民币,与华谊兄弟的790亿元、光线传媒的730亿元市值仍相去甚远。
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他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却与公司资产变动无关。
“看看好莱坞的片单,从现在开始到2018年,全是15亿元票房以上量级的大片。”于冬说,好莱坞电影未来将会朝着大荧幕、超级大片的规格发展,其推出的电影都是大制作的续集电影、工业电影和科技电影。按照中国官方每年规定只能引进34部外国片的标准来看,“不要说34部,这样量级的片子每年进来10部,其结果就是横扫中国票房,我们根本挡不住”。
颇有深意的是,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应邀参加上述论坛并发言时,聚焦的重点也不是互联网,而是电影的内容属性。这个以创作长篇小说出名的文化官员,用超长篇幅阐述了“只有创新和注重内容创作才是电影的生命”的内涵。
美国人忙着大制作,中国人钟爱短视频
问题恰恰出在内容上。于冬说,最近一年,中国电影在互联网的强大冲击下,正朝着一个非常危险的方向发展——不舍得搞大制作,就爱玩“粉丝电影”。“你拿这些小鲜肉、‘粉丝电影’去对抗美国大片,可能么?”
“粉丝电影”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快,在互联网上播放传播广。因此很容易成为一些注重短期逐利的电影制作公司的首选。但于冬却感受到了危机:“我们的电影工业水平可能因此下降,或者干脆停滞,没有人再去拍大片,没有人组织强大的电影内容和阵容去迎战好莱坞。”
他认为,这么做,后果可能很严重。据统计显示,中国的电影院线,2014年已拥有1500多个屏幕,2015年预计会突破2200个屏幕。据预测,未来5年,中国电影院线将至少拥有4000个以上的屏幕。
每一块屏幕的投资成本,大约在3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如果没有“扶得起”的国产大片进入,支撑电影市场,这些屏幕就等于是中国人花钱为美国大片而建。而在中国电影人看来,美国电影正在为未来中国市场的“爆发”做足准备。
2014年,中国全年票房大约49亿美元,这是中国院线有史以来创造的最高票房。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该票房的分布是这样的——51.4%来自国产片,其余48.6%来自进口片,其中主要是美国影片。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曾在去年年底报道称,中国是美国以外第一个年票房超过30亿美元的市场,而这一票房成绩,预计“只会越来越高”。
因为受到官方引进片的限制,美国人开始设法通过与中国制作公司合拍影片的方式。《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这部影片在中国取了些景,用了中国演员李冰冰。其收获的成就是,在中国赚了3.01亿美元的票房。而在美国本土,却只有2.454亿美元票房。
于冬的担忧不无道理。综观2015年上半年,《侏罗纪世界》、《复仇者联盟2》、《速度与激情7》、《末日崩塌》、《超能陆战队》等耳熟能详的大片,几乎都是美国引进片。百度搜索得出的8部最热影片中,只有3部国产片。
电影粉丝的投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产影片的尴尬境地。去年以来,“娱乐宝”产品投资的项目中,只有1部进口片,3部合拍片,其余均为国产片。但58.54%的用户更愿意投资进口片,只有9.61%的用户愿意投资国产片。
情况还不至于那么糟糕?
王长田对于于冬的担忧,持不同观点。
他此前曾在美国好莱坞后期制作的大街中观望,发现那里曾经非常热闹的景象已经不在,“很多后期制作公司已经搬出来了。”王长田觉得,这恰恰是好莱坞传统电影公司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沉重“包袱”。
“事实上,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形成了很多传统、习惯,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原始和落伍的。”王长田说,在人才、工业流程以及对电影的管理规范方面,好莱坞有特长,但“套路化的电影标准”却是好莱坞影片的一大“槽点”,“他们的中小影片的标准,实际上比我们的标准还要低。”
他认为好莱坞对大片制作乐此不疲,并不一定划得来,“他们的大片花那么多钱,一个影片动不动1.5亿美金、两亿美金。我想以中国电影的效率和拼劲儿,同样的钱,我们会做得更好。”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美国。王长田预计,互联网带给中国电影行业的将是极大的发展。“我认为,中国电影可以用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时间,走完美国电影公司大概几十年、上百年走过的历程。”
有意思的是,王长田“吐槽”大制作的同时,于冬却宣布,从今年下半年到2016年,博纳将推出26部电影的片单,剑指100亿票房。“我不是给一个书名、给一个IP名,而是实打实地有班底、有导演、有制作规模、有投资预算,要公布马上开工干的项目。”
这个对“粉丝电影”、小鲜肉经济“看透了”的业界大佬,决心用“大制作”放手一搏。“我看到‘粉丝电影’已经到了极限,在院线市场上,6个亿是顶峰,超不过去了。”
王长田认为,公众对于小鲜肉、“粉丝电影”有一定误解。“一些小鲜肉片子成功了,大家认为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全部。其实不然。中国电影市场还有很多电影品种完全可以跟好莱坞抗衡,甚至在接地气、本土化的产品上,是超过好莱坞影响力的。”
他透露,电影局官方曾在今年一个内部会上表达过“5部国产片超10亿”的愿望,而这一愿望,他觉得并不难实现。“仅光线传媒一家可能就有3部片子会过10亿,有五六个片子过5亿也是没有问题的。”
王长田承认,在魔幻、玄幻、科幻类题材的影片上,“国产货”偏弱一些,“这种题材要靠更大规模、更成熟的工业体系才能够支撑和驾驭,我们这方面是有缺陷的。”他说,拍电影不能好高骛远,要实事求是的看待我们的市场。重点是产品的品质,“是拼品质,而不是拼投资。”
马云问:中国的电影市场能不能做到3000亿
无论“好电影”们是否准备好了,至少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做好了“+电影”的充足准备。
此前,阿里巴巴的马云破例接待了光线传媒的王长田。
“我见了马云两次。他很牛地说,按道理来讲,30亿元以下的投资是不需要我来见被投资对象的,决策委员会就能决定了。”王长田说,早前,阿里巴巴宣布投资光线传媒24亿元,马云破例与王长田面谈的重点是——中国电影怎么做到3000亿元。“他对这件事情表示了兴趣。但对具体电影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太大兴趣。”
最近,互联网巨头BAT三家公司频频出手电影圈。这三家企业,任何一家公司的年收入,都要超过整个中国电影的票房市场。去年一年,中国电影票房总共才300亿元左右,而百度年收入319.45亿元,腾讯收入604亿元,阿里巴巴年入484.7亿元。
互联网巨头们在争什么?他们的到来又会给中国电影带去什么?也就是说,中国电影互联网+什么?
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称,中国网民已接近6.5亿人,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高达5.5亿人。院线之外,5.5亿手机屏幕和6亿家庭电视用户,都可能成为互联网电影的受众。“有无数的屏幕和无数的场景可以卖电影。”
问题是,有没有好的影视作品能拿到网上售卖。王长田透露,2015年上半年,中国的互联网电影版权的价格飙升了3倍之多,“这说明市场还是缺好东西。”
与中国电影正在遭遇的“缺少大片”尴尬相比,中国的电视节目也在遭遇类似的困境。在日前上海电视节中国模式日活动上,“传媒家”创始人高琦公布了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中国各家电视台2014年计划播出的162档节目中,有58%的节目最终“阵亡”,高收视、高收益的节目仅占6%。
高琦说,随着网络视频的普及,中国观众对高质量电视节目的渴求无法得到满足,原创作品匮乏。湖南、浙江、江苏、东方四大卫视节目排名收视率前10的有一半来自引进片,“去年花了两个亿引进外国电视模式,原创片却只有5000万。”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本届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来自美国、英国、芬兰、以色列等以原创见长地区的电影电视节目制作人,都带来了最得意的作品,期待能在电影电视节期间与中国制作人多接触,把“好东西”卖到拥有“无数屏幕”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