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朋友圈将成为微电影发布第一平台

2015-06-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刚刚落幕的首届“新丝路长安杯大学生微电影节”上,一等奖获奖作品——微电影《念念不忘》仅用13.4分钟,花费2000元,以7个年轻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用手中的摄像机讲述了一个有关“爱”与“寻找”的故事。该届大学生微电影节,共有来自全国的1725部原创作品向公众展示,195部作品脱颖而出。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每人每天要翻看手机150次,平均每6.5分钟一次。有专家据此预测,朋友圈将成为微电影发布的第一平台。

以“四微”为特征,微电影制作必须转换三种思维

以“微播出平台、微投资规模、微周期制作、微时放映”为特征的微电影创作,正借助互联网+技术得到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关注和喜爱。

“这是一个‘充分表达’的时代,年青人更乐于通过影像的记录和创作,去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所思、所感。”中国国际影视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冷冶夫任本届微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他以“迅猛”一词形容微电影的发展——仅仅几年,微电影大军就超过了纪录片的爱好者。

以面向大学生的微电影节为例:它自2014年9月启动,几个月即征集到微电影作品1725部、微剧本190部。并且参与、关注人数与日俱增。

“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谁的作品能够进入新媒体,点击率高,谁就是视觉山峰的王。”他说,影像叙事意识进一步增加,解说词、对白大幅减少,注重视觉艺术的表达,以及破旧立新的创意类和动漫类节目突显,使微电影大赛显现出更强烈的时代感。

在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阿利看来,微电影的兴起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成果,当微电影遇上互联网+,就成为视听盛宴式的狂欢。“人人都可以传递信息、拍摄电影,人人都是文化的制造者和参与者。”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震认为,今天,每个人都能成为导演和演员,微电影象征着一个电影大时代的到来。微电影还凭借网络这个链接点,将手机、PC、IPAD、电视等诸媒介相连。

冷冶夫认为:微电影思维是不仅依赖制作手段的思维,更是依靠播出平台、接纳平台的思维。微电影创作需要转变3种思维。首先,它要从影院思维、电视观众思维、综艺粉丝思维,转化为“朋友圈”思维。互联网将电视端、手机端、PC端完全打通,成为微视频最强大、最聚人气的落脚点。其次,微电影只有越做越短、节奏越来越快、故事越来越强大,创意越来越新颖,才能在信息碎片化、阅读快餐化的时代中站稳脚跟。

第三微电影思维也不能仅局限于制作手段和方法,更应着眼于播出平台和接纳平台。微视频时长最好在1分钟以下,好看的2分钟也行,但不要超过3分钟。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冷淞认为,从传播便利性上讲,微电影的体量“10分钟恐怕已是极限”,只有将微电影思维靠近接纳平台,才能走出一条制作与营销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在“猪都可以飞起来”的互联网+时代,微电影如何插上产业化“翅膀”

中国网民到2014年年底,已达6.5亿;手机上网用户则以年194.6%的比例飙升;视频网站收入也达到378.8个亿,比上年增长近50%。与之相适应,近5年来,不但网络剧进入大片时代,就连300秒的微电影、微视频作品也以每年双倍的数量剧增。

“我们已不能不正视这个‘眼球吸金’的微时代。”微电影的兴起,标志着一个更大电影产业到来,其点击率一定会大于“收视率+票房”。在广告传播方面,网络或移动终端一定比大电影方便得多;4G时代的到来和3大网降价,也势必使客户端的竞争加速进入视频阶段。

“互联网+微电影,正等待你创新和创业”——微电影节举办的相关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黎荔给出大学生这样的启示。

发源于互联网微电影的《老男孩》,拍成同名大院线电影,取得了2亿多的票房。同时,以微电影《青春期》、《上位》一举成名的芭乐传媒,也刚刚拿到阿里巴巴、乐视等联合投资的1亿元,开始向院线电影业务拓展。它们给微电影的未来指出了方向:微电影的下一站,是能够逆袭升级,进军大银幕成为院线大电影。

黎荔认为,“传统影视公司将受到来自互联网高、低两个维度的竞争。”这两个竞争,一个来自高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以及优酷、奇艺等视频网站成立的电影公司,主要以大投资的大片模式为主。

另一个来自低端:类似于“芭乐”这样的微电影、网剧团队和公司。它们从微电影升级,专攻低成本类型片,例如像《怨灵》这样的恐怖片、《青春期》这样的青春片,以及《疯狂的石头》这样的喜剧片,还有都市情感、侦探、密室等各种适合低成本类型的影片。

相比传统影视公司,运营微电影为主的新媒体公司不仅有投资实力,更明白要变“导演思维”为“观众思维”——即观众需要什么,你就拍什么。

“中国电影产业正虎视眈眈盯着一切可以搬到银幕上的故事”。科幻作家刘慈欣就是其中一个,根据他的小说《三体》改编的电影近期投拍。

微电影是对主流电影的“颠覆性创新”,就如当年网络音乐颠覆掉传统唱片行业成为主流。

2014年,视频行业广告收入200亿元,其中15~20%来自自制内容贡献。新媒体影视近80%的受众,为21~30岁人群。在这个“有了风,猪都可以飞起来”的时代,微电影如何贴近观众?更具灵活性和爆发性?又如何盈利?都是微电影创作者面临的紧迫课题。

微电影的大众化、平民化、青年化,绝不等于粗制滥造

为提升微电影爱好者的专业水平,本届微电影节特别开设了特训营,聘请影视行业知名人士担任特训导师,对十余所高校、90余名热爱电影事业的大学生开展跟拍培训。诞生了《环卫工人》、《大丈夫》等14部优秀微电影作品,结营仪式上90余名学员获得了结营证书。

“微电影是个新事物,草根性强,主流影视学界关注不够。”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阿利认为,世界电影诞生之初便受到文学界嘲讽,而如今微电影能否称为艺术,仍需时间去检验。

“微电影创作的大众化、平民化、青年化,绝不等于粗制滥造。”冷冶夫认为,微电影正走向规范化、品牌化,它必将和所有“草根艺术”一样,经历从“野蛮生长”到“治理整顿”,再到“科学发展”的阶段。

目前的微电影,存在着提升的空间。“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微电影语境不是‘底层’语境,不能把‘底层人物’和‘地下电影’作为微电影创作的主要载体。”冷冶夫表示,社会需要正能量占领人们的精神高地,阳光、时尚应是这个时代创作的主流。

“下一步,组委会将进一步推广全国大学生的微电影和扶持计划,举办多种形式的微电影特训营活动。”评委会成员之一、中国国际影视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贡吉玖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全国的大学生和微电影爱好者共同成长、共同成熟。”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