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实景演出有影响力的大约有40台,要进行山水实景演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山水资源、可以演绎的文化资源。”7日,在西安举办的中国实景演出华清宫峰会上,中国旅游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如是说。
实景演出是一种以自然山水等真实景观为演出背景,以当地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为演出内容,融合商业界、演艺界大师为创作团队的独特文化模式,是传统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
经过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财富分配的语境已经改变,文化产业成为未来30年最值得发展的一个行业。
针对中国文化产业一派“热运行”景象,梅帅元认为实景演出有个最基本的原则,即“此山此水此人”。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和这里的民众,展示出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组成一个天衣无缝的体系。
2004年,《印象·刘三姐》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的新载体开启了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先河,并引发了一股“印象经济”热,10年间,将实景演出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相互嫁接、融合的新模式逐渐成熟化。
著名旅游策划、运营专家张小可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透露,《长恨歌》脱胎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歌,陕西旅游集团将这一经典诗作改编成大型历史舞剧于2007年正式公演。截至今年6月5日,共演出1833场,观众310多万人次,其演出综合收入每年以千万元速度递增,2014年演出收入突破亿元人民币,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带动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随之而来的是,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新意带来的经营惨淡,拷问着中国实景演出的出路。
目前,内地旅游文化城市的实景演出呈现“白热化”趋势。除“印象系列”外,呼伦贝尔大草原重现上帝之鞭的《天骄·成吉思汗》;立足泰山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基础上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以及重演中国红色革命发源史的《井冈山》等大型实景演出风起云涌。
有专家表示,比较所有实景演出作品不难发现,以民间传说为故事线条,辅以光影声像特技已成为各地实景演出的统一模式,盲目跟风容易忽略当地的文化元素。河北省保定市模仿“印象”系列打造的《印象·野三坡》遭到普遍批评和质疑。《印象·海南岛》经营失利,已于2014年7月停止演出,场地损坏,演员解散。
从2005年起,各类实景演出几乎都从内容主题和表现形式上复制“印象”模式,由于缺乏对文化内涵和本土风情的深刻理解,实景演出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成为游客旅游的“过眼烟云”。
张小可表示,经过10年的发展,“山水实景演出”已从新模式变成了“旧套路”,面对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惑,“创新”始终是解决之道。
他说,以华清池《长恨歌》为代表的历史舞台剧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风向标,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华清池历史文化元素相融合的演出模式展现出时尚的实景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学者李肃认为,实景演出诞生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过渡的旅游业转型过程中,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它是对旅游业的一种贡献,是一种世界级的创新。”而如何吸收民族文化要素,结合娱乐业、高科技的表现手法,将成为其发展创新的突破口。
记者了解到,除演出场地的设置和道具的使用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实景演出的故事内容本身也具有地域特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了唐代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华清宫正是这段爱情故事的见证者,实景演出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为主线,让消失的历史重返现实。
实景演出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旅游产品,科技手法的多样性,结合民俗风的演绎手法,也是其发展趋向。《大宋·东京梦华》通过现代化旳布景、灯光、服装、道具等展现了宋代的生活面貌,用高科技灯光和烟雾效果创造出“时间推移”的时空变幻效果,反映出北宋东京从繁华逐渐衰败的历史过程。
也有业界人士不无忧虑地指,准备周期长、投入资金巨大,景区季节性过强、实景灵魂和演出创意相违背以及景区级别与演出规模不符等问题,导致各种实景演出危机四伏。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艰难平衡,是开始进入“共富时代”的中国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