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5月21日,匯集深圳、東莞、惠州、汕尾和河源五家博物館出土文物的《東江遺珍--五地出土文物精品聯展》在深圳博物館新館二樓展出,展覽將展至8月16日。深莞惠、汕尾、河源五地自古地緣相接,孕育出極具地域特色的東江文化體系。
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介紹,此次展覽以東江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為軸,精選五地博物館所藏文物143件(套),為觀眾展示了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東江文明。展品以石器、玉器、陶器為主,包括生產用具、生活用品及兵器等。
據葉楊介紹,6500年前,分布在東江流域的深圳咸頭嶺,東莞蠔崗是嶺南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的組成部分。春秋戰國時期,五地是古越族活動區域。秦漢以后,隨著國家統一及中原漢人南遷,至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以移民文化為特點的東江文化。
葉楊表示,本次展覽是五地博物館首次攜手合作,不僅是對五地考古成果和南粵地區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深入落實《深莞惠+汕尾、河源一體化實施文化合作聯動備忘錄》的重要舉措。
記者了解到,為使觀眾能夠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展覽內容,深圳博物館圍繞展覽主題組織策劃了配套教育活動。展覽期間,深博將舉辦「考古小作坊」活動,可供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參與挖掘古錢幣和陶器,體驗考古挖掘的樂趣。香港商報記者朱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