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會表演
【香港商報網訊】臺灣的廟會非常之盛,而臺灣的廟宇如同西方的教堂,不僅是宗教的聖地,也是民間的藝術中心,廟宇建築包括雕刻、美術及文學等藝術,一座廟宇就是一件藝術精品,不同於西方教堂的是,臺灣民間的表演藝術并不是在演藝廳、歌劇院表演而多在廟口進行;傳統戲曲的演出、民俗藝陣的表演或江湖藝人的念歌、講古、雜耍都在廟埕表演,因此,廟埕也就是地方的藝文中心。廟宇周圍的商店、小吃攤、兜售金紙的小販、賣藥走唱的「王祿仔」聚集,使廟宇成為地方的商業中心。《走進臺灣》廟會文化展近日亮相深圳,精美的展品讓人們可以一覽臺灣廟口文化細緻之美。
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廟埕是神聖與世俗的交會點
廟是神明的家,也是民眾信仰的中心。平時廟埕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地方,兒童游戲學習的場所,小區民眾議論公共事務,傳播社會消息之處,因此廟埕又是地方的信息中心。廟埕其實不是神明散步、運動的場所,廟埕是神聖與世俗的交會點,在臺灣人的成長過程中,廟埕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塊空間。臺灣的廟會非常之盛,大小廟宇逢神明誕辰、成道日,一年到頭都有不同規模的繞境、進香、刈香等祈福活動。廟會遶境的區域,往往呈現該廟宇的祭祀圈或信仰圈,而分靈廟、回祖廟或莊廟前往人群廟進香,則代表不同廟宇的互動關系。
臺灣民間習俗在神明誕辰、廟會祭典前夕都會舉行遶境出巡儀式,出巡的目的就如同警察巡邏轄區,具有掃除惡煞安定人心的作用,如在夜間出巡則稱為「暗訪」。神明出巡時各小區廟宇、行業都會聘請藝陣游行。這些民俗藝陣大多是業餘性質的社團組織,由小區民眾組成,他們在镕暇之餘學習各項民俗技藝,作為休镕娛樂,如逢廟會節慶則代表地方廟宇出陣游行,藉以參與公共事務。臺灣在移民初期民變、械斗頻發,治安不良,有些藝陣就成為地方自衛組織,像宋江陣、獅陣都屬於地區性防衛武力,例如臺灣的獅陣除了舞獅之外,也要學習武術,就是基於地方防衛的特殊需求。
開放式劇場自由熱鬧
由於宗教活動的盛行促使民間戲劇、藝陣的發達。這些民間藝陣除了具有藝術、娛樂功能之外,也兼具教育民眾、凝聚民心和防衛鄉里的功能。廟會文化是臺灣文化的縮影,在廟會中可以看到臺灣人民的人文、藝術、信仰的呈現,也反映臺灣民間的價值觀。
臺灣的傳統劇場屬於開放式劇場,民眾可以隨時進場觀賞表演,也可以任意離開去逛街購物、品嚐小吃,臺灣的廟埕經常可見到各種民俗工藝、童玩、小吃攤,觀眾可以一邊觀賞表演同時吃棉花糖、鳥梨仔糖或烤香腸,一切隨興無拘無束,形成自由熱鬧的廟會場景。
陣頭文化助興廟會
在廟會活動中、除各廟宇神轎外,會有報馬仔、路關、儀仗、藝閣、燈籠、涼傘、陣頭,綿延數公里之長。各藝閣、陣頭除職業表演團體外,仍有相當數量由各地方民眾組織而成。陣頭是臺灣民俗技藝,源於百戲,是臺灣民間廟會喜慶不可或缺的民俗曲藝之一。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文陣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等,武陣有宋江陣、八家將、獅陣、龍陣、七爺八爺等。
電音三太子源於廟會的三太子陣頭,早年皆以傳統鑼鼓為背景音樂,后來加入流行動感音樂,傳統民俗結合現代節奏,意外地受到年輕族群歡迎,成為另類流行圖騰。電音三太子會咬著奶嘴,隨著電音跳舞,騎著改裝電單車行進,是臺灣本土特有文化,電音三太子的原形是臺灣傳統藝陣的「大仙尪仔」。電音三太子發源說法有兩種,一是來自雲林北港,一是嘉義樸子,可考據的是在各地電音三太子表演團成形前,臺灣南北各地宮廟殿宇藝陣已有類似的藝陣巡演。據悉,嘉義當地民俗藝陣團體無意間結合了電音與三太子,不料此種表演形式大受歡迎,仿效的民俗藝陣團體逐漸增加,進而形成一種臺客文化的熱門象徵。
此外,在南臺灣盛行王爺信仰,廟會常結合王船醮儀舉行,如著名的南瀛五大香、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南鯤鯓代天府逢王爺誕辰則有連月的進香熱潮。中臺灣則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最為著名,北臺灣則以三峽祖師廟清水祖師誕辰、艋舺青山宮青山王誕辰、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龍峒保安宮廟會等,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