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10月 12日 00:00 香港商报
藏戲服飾,沒有設立行頭衣箱的習慣,但演出服裝比較豐富多彩,并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高原雪域特色。如藍面具戲的戲衣就具有藏族的肥腰、長袖、大襟、袒臂的特點和豔麗濃重的色彩,注重紋樣結構組合,喜用獸皮、金銀、珠寶、象牙、寶石等作為飾物。這些特點決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裝束,比如穿直筒袍行走不方便,腰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同時,腰帶又是佩挂裝飾品的主要部位,各種式樣鑲有珠寶的腰佩,繫在腰上,垂在臀部,構成了各式各樣的尾飾。這些戲衣主要以古代吐蕃時期藏族服裝為基礎,后經歷史演變,吸收元朝時蒙古族衣飾和清代官服的形制樣式發展而成。
昌都戲、德格戲又較多地吸收漢族戲曲的某些服飾成分。門巴戲主要以門巴族生活服裝為基礎,又明顯受到藏族服飾的影響。西藏戲曲在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同宗教有密切關系,所表現的劇目故事以佛本身事蹟和高僧聖徒傳記為多,所以戲衣中的宗教色彩也較濃厚。
一些特殊角色,也有用外民族的,如《白瑪文巴》中伊斯蘭教國王目見迪杰布穿回族服裝;《蘇吉尼瑪》中漢民船夫穿清代漢族服裝。在藍面具戲正戲人物所穿的西藏民族服裝中,大多數用的是前藏服裝,個別也有用其他地方服裝的。如《卓娃桑姆》中魔妃哈江的女僕斯莫朗果為后藏裝飾,《蘇吉尼瑪》中舞女亞瑪更迪穿的是工布服裝。這些角色所用的戲衣,與故事劇情并無關系,僅為調劑、豐富戲劇色彩。
西藏戲曲服裝制作,一般都由民間戲班所屬之領主頭人或所依靠的寺院負責置辦。在每年規定節慶期間借出穿用,演完交回,也有少數貴族、官員和寺院高僧為民間戲班出資幫助置辦,以及部分村鎮和寺院戲班由村民及僧眾捐獻物資錢款集體置辦的情况。后者在西藏民主改革以后更為普遍。
戲衣一般都由西藏各地民間著名的裁縫裁制,如拉薩、日喀則、昌都、澤當等重要城鎮所在地的戲班,均請專為寺院高僧和地方官員裁制服裝的著名匠師縫制戲衣。這些裁縫藝匠在長期的實踐中掌握了配角、剪裁、貼花、刺繡等絕技,也涌現了一些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戲衣裁縫專家,如拉薩的白璋拉、冬嘎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