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為居住在中國西藏地方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南部的珞瑜地區。其餘散居在米林、墨脫、隆子一帶。珞巴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珞語支,沒有自己的文字,基本使用藏文。「珞巴」意為南方人。
珞巴族內部部落很多,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據史料記載,自公元7世紀起,珞瑜地區即歸入吐蕃王朝建制,此后一直在西藏地方政府統轄之下。由於居住地區交通閉塞和與外界接觸少,社會發展緩慢,直到解放前夕珞巴族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家長奴隸制階段。在1965年國慶節,經國務院批准,珞巴人才正式成為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享受到與其他民族一樣的平等權利,1985年的國慶節,經國務院批准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誕生。
珞巴地區位於喜瑪拉雅山南坡,雅魯藏布江和丹巴河流經境內,山高林密,地形复雜。在峽谷地帶,四季皆春,景色宜人,盛產木材、藥材和許多亞熱帶作物。位於喜瑪拉雅山脈東端南麓的墨脫境內的珞巴族人,由於交通不便,遠離現代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持著較獨特的生活習俗。
珞巴人以善長在原始森林中狩獵而著稱。頭戴熊皮帽,肩挎竹箭筒,腰拴長刀,手挽強弓,短褲赤腳,行走如飛的珞巴人一生有一大半在跟踪野獸的獵途上度過。健康的男子一生用於狩獵的時間占去40年左右,一年中占去5個月時間。狩獵工具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弓箭,一種是火藥槍,但以前者為主。每個男子都是優秀的射手,百米以內的射程里百發百中。有時還用挖陷阱、設地弩和明箭、做暗套和鐵鉗等辦法捕捉獵物。狩獵成功率相當高,幾乎很少撲空。
被稱為「不上鎖的民族」
珞巴族的許多傳說中,他們祖先曾經有過「穴居」、「樹巢」的歷史。經過漫長時間的實踐,他們創造了各式各樣的住房,但竹樓是主要的民居。珞瑜地區有10餘種竹子,粗的直徑達30厘米,竹林遍布山野,它的產量高、分布廣、韌性好,輕巧耐用,為修建竹樓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竹樓有三層,底層圈豬關牛,中層住人,頂棚上堆放農具、農副產品及食物等。
珞巴人選擇房宅地也別有意趣。如一家有五口人,要拿五顆稻穀,外加牛、豬、鸡各一顆,共八顆為一組,要預選三個地方,共需三組稻穀,將預選的宅地砸平一尺見方,在太陽落山后其中心放一組谷粒,上放鮮樹枝,再壓一塊石板。翌日太陽出山前察看,若八顆谷粒中有散開在外的,就說明這里不好,會有不吉利的事發生;若谷粒中有螞蟻,說明在此地築房建屋,主人會得病;若谷粒仍在一堆又無蟲子,說明這里地氣好,宜建房。宅地確定后,便開始了繁雜的祭祀活動。珞巴族家家戶戶在房前或屋后建一個高腳糧倉,離地一人高,搭一把活動竹梯。全家的貴重物品放在里面而不上鎖,但不會有丟失東西的現象,真不愧為「不上鎖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