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觀麼鄉西南面,有一個村寨--巫包,這里翠竹蔥鬱,林木盡翠,峽谷飛瀑,青山綠水。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豐富,尤其是民間刺繡--「紅繡」歷史悠久,其手工藝術精細,屬典型的民間藝術,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堪稱苗族文化藝術奇葩,蜚聲海內外,被譽為「苗族紅繡第一村」。香港商報記者 黃慶松 夏偲豪 通訊員 彭文貴 余天英
紅繡圖案蘊藏古老傳說
巫包苗寨已有近500年的歷史,苗語稱「0ub bud」(歐布),是苗語轉音,意為有山包的水邊。巫包村寨坐落於青山環繞之中,翠竹蔥鬱,林木盡翠,峽谷飛瀑,青山綠水。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巫包有一龍寶(現為寨中圓石包),五條龍分別由東、西、南、北、中飛到這里爭搶此寶,因被村前四條小溪相隔,無一得手,只好化為五座山巒,故名「五龍護寶」。解放前,該村稱「五寶」村。解放后換名「巫包」,巫包村由此得名。
巫包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豐富,尤其是民間刺繡--紅繡歷史悠久,其手工藝術精細,屬典型的民間藝術,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尤為突出的是苗族紅繡服飾,堪稱苗族文化七彩光環中綻放的一支奇葩。該刺繡制作材料主要是用蟬絲線通過與各種民間藝術加工程序繡制在絲棉織紅布上,以紅色基調為底,以仙鵝為主要圖案,配置苗族建築藝術及自然花鳥草蟲圖形繡制而成,手工藝術精細。
據當地苗族老人傳述,現巫包村所坐落的山間盆地,原是一片湖灣,傳遍說當時整個湖面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一片紅色,一群眾仙鵝由天而降,落入湖中翩翩起舞。仙鵝仆妹看上了當地一個苗族小夥,化成美麗的苗族姑娘,這就是仰阿莎的傳說,世世代代留傳至今,并依然體現在紅繡的圖案之中。
紅繡被稱為仰阿莎服飾
巫包享有「苗族紅繡第一村」的美譽,紅繡同錫繡一樣,在劍河苗族11種服飾中,紅繡獨具特色,其工藝與其他地區苗族刺繡有所不同。紅繡的圖案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有神秘的圖騰象徵,有神話傳說中的天鵝,也有現實生活中的花、鳥、魚、蟲、羊、馬等。服飾上這些圖案真實地體現了苗家人聰明伶俐、智慧超群,整幅紅繡成品滿堂紅,給人以熱烈而奔放的美感,正是這一特殊紅色組成的服飾,穿著紅繡服飾的姑娘們被人們稱為「紅色娘子軍」。紅繡服飾有男女老少之別,每套服裝都分成頭飾、衣飾、裙飾、腳飾等四部分;從功能上分有春裝、冬裝、盛裝幾種,尤其以盛裝最為引人注目,完成一套盛裝制作,便可陪伴苗家女子終生。
巫包紅繡被稱為仰阿莎服飾,這里的苗族婦女們一直認為,她們繡的衣服就是「仰歐色(仰阿莎)」服飾。相傳「仰歐色(仰阿莎)」原來是一隻仙鵝,一天早晨一群仙鵝從天而降來到巫包湖灣「仰歐神泉(寨中一水井)」洗澡。其中最為漂亮的仙鵝仆妹看中了寨中勤勞勇敢的阿月(月亮)哥,在仙鵝們都紛紛飛上天的時候,仙鵝仆妹卻躲到水井里,守候著阿月哥的到來。第二天拂曉,阿月哥挑著水桶到井邊時,突然聽到井里傳來歌聲,意為仙鵝仰阿莎愛上了阿月哥,妹願和哥做一家。阿月哥聽到歌聲后回唱:仰阿莎妹若在意,哥願與阿妹結終生。
仙鵝仆妹仰阿莎便穿著紅繡的盛裝浮出井面,與阿月哥喜接連理。仰阿莎心靈手巧,繡出一幅幅美麗精緻的刺繡圖案鑲制於衣裙上,并教會了村里的姑娘們繡出美麗的紅繡服飾作為嫁衣。從此,村里的姑娘們為了紀念仙鵝仰阿莎,特以紅色絲線為底,用藍色絲線鏽出的仙鵝圖案為主的紅繡極品。因此,巫包紅繡也被稱為仰阿莎服飾。
姑娘出嫁著盛裝出席
巫包紅繡制作的服飾分春、冬、盛裝三種。幼女、少女、中老年婦女服飾主要以春冬裝為主,盛裝為姑娘出嫁和吉慶活動(跳蘆笙舞)時中青年婦女穿戴的衣袖。
春裝(苗語:窩袒):春裝是苗家女性常穿的便裝之一,其胸開襟,對襟無扣,頸襟相連,無衣領,頸與胸襟鑲著一條3寸寬,三尺兩寸長的紅繡花帶,花帶角鑲上兩塊方形白布,后肩訂上一塊肩帕,肩帕上鑲著三張繡有仙鵝和飛鳥的紅繡品。冬裝(苗語:窩屯):冬裝款式與春裝相似,冬裝屬兩外精里粗的家機布縫制而成,頸胸襟花帶與春裝相同,無后肩帕,從后扁至后背鑲上一塊寬均為一尺二寸的毛線彩線,兩肩和袖分別鑲上長6寸、寬2寸的紅繡花布,袖口上5寸處縫上一圈1寸寬的紅繡帶子,無衣腳和袖口花邊。
盛裝(苗語:窩仙):盛裝是巫包紅繡的服飾奇葩,其色彩豔麗,全裝以紅色刺繡為主調,圖案奇特,繡工精細。服飾頸襟與胸襟紅繡花帶同春裝相似,肩部分別鑲上長6寸、寬5寸的紅繡片,后背由一張長寬分別為一尺5寸和兩張一尺5寸寬的紅繡鑲制而成,胸部鑲上4小塊紅繡品,胸前兩側懸挂著硬幣、羽毛和銀飾小鈴。
歷史在變遷,歲月在流逝。幾千年苗家人特有的吊腳木樓、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古樸的民風民俗在這里依然留存完整。巫包村是歌舞之村,這里的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們歌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古歌、情歌、酒歌、敘事歌、建房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