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源市和平縣浰源鎮中心小學,四年級2班的黃金耿同學在科學課上被《小燈泡發光了》一課深深吸引,不斷嘗試連接電路。當點亮小燈泡時,他眼中的驚喜幾乎要溢出眼眶,迫不及待地向授課的邱韻婷老師展示他的成果。原本羞澀的小男孩在老師的鼓勵下繼續成功「挑戰」用一根導線點亮小燈泡,並主動為同學們講述了實驗過程,還畫出了電流流動路徑。
邱韻婷是深圳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的應屆畢業生,也是學院「智趣科學」團隊的成員之一。畢業前的這一學期,她和另外16名大四同學一起在河源市和平縣浰源鎮中心小學當科學課支教老師。幾個月時間裏,支教幫扶隊不僅完成了科學課的授課,還為浰源鎮中心小學編寫並捐贈了科學課講義,與該小學共建了科學實驗室,為當地的孩子們打開了走進科學世界的大門。
讓小學生愛上科學 養成科學思維方式
2023年暑假,深圳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智趣科學」團隊曾在浰源鎮中心小學進行了為期兩周的科學實踐創新營活動。他們發現,當地專職科學老師尚未配備到位,科學教育資源缺乏,難以滿足孩子們的學習需求。於是,今年3月到6月期間,深圳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黨委組織「智趣科學」團隊中已考取教師編制或被錄取為研究生的17名大四同學,前往浰源鎮中心小學開展了為期一學期的科學課支教活動。
支教老師們將科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根據實驗要求設計出對應的實驗步驟,激發他們對真實的科學問題的深入思考。在這樣的要求下,教學效果顯而易見。「學生們在前兩節課還處於比較拘謹的狀態,學到了一兩個單元後,就開始喜歡在課前提早來到科學實驗室與老師們討論將要學習的知識,迫切想要擺弄實驗材料。」支教老師曾玉婷說,「前排同學甚至以講台為桌,對每個問題都積極舉手表達想法,學習態度有了極大的轉變。」
共建科學實驗室 培養實踐能力
一個學期下來,四年級支教團隊在浰源鎮中心小學完成了《植物的生長變化》、《電路》、《岩石與土壤》三個單元的授課,共開展了14次課。支教老師曹鎧彤和夥伴們發現,由於缺少日常生活的知識積累,孩子們對一些難度較深的知識點理解困難。於是,支教團隊通過設計適合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探究能力和學習習慣。就拿《植物的生長變化》一門課來說,每次動手實驗,學生們都不禁驚嘆「植物的生長變化竟有這麼多學問」!
遺憾的是,受限於當地條件與課程時間,支教團隊無法將每一堂科學課都以實驗課的方式進行講授。於是,支教團隊在浰源鎮中心小學已有的實驗室場地基礎上進行改造,添置實驗器材。經過支教團隊和浰源鎮中心小學的共同努力,孩子們終於有了「共建科學實驗室」。
「我們始終希望學生能夠親自參與到實驗過程中來,學生在自己動手的時候,可以學到很多僅僅通過觀察和聆聽學不到的知識。」支教老師熊睿說,「在此過程中,學生有可能產生對生命、對生物、對生物學甚至是對科學的興趣。」
編寫科學講義 構建教學體系
支教老師曾玉婷說,支教團隊不僅僅是希望完成一學期的教學,更希望能夠產生穩定長效的影響。「預築其室,先築其基。」支教團隊將教授的課程編寫成講義,不僅減輕了當地老師的備課負擔,更幫助當地學校建立起科學課程的教學邏輯與教學方向,便於後續能夠獨立地開展科學課程教學。
「我們的講義可以看作是將科學『介紹』給學生們,從而讓更多的學生了解科學、理解科學、愛上科學。」熊睿說,他們編寫的講義紮根於課本,與教材相匹配,能更好地讓學生發散思維。「我們並不希望講義是複雜的,我們希望它是簡單明了的、有趣的、全面的,並且希望我們編寫的講義能夠幫到學校的其他老師,更好地構建科學課的學習體系和框架。」
在看到「智趣科學」團隊學生編寫成冊的科學課講義時,深圳大學駐浰源鎮幫扶工作組幹部汪江老師表示「很震撼。」
振興科學教育道阻且長 需勤耕不輟
2024年6月21日,深圳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李翠華、黨委副書記徐曉玲帶隊來到浰源鎮中心小學,舉行了「共建科學實驗室」揭牌儀式和科學課程講義捐贈儀儀式,並慰問支教同學,與深圳大學駐浰源鎮幫扶幹部、浰源鎮中心小學老師和學生代表開展座談。
李翠華希望「共建實驗室」和團隊編寫的講義能更好地為當地學生提供穩定的教育資源支持,促進城鄉教育資源發展的平衡,給學生帶去更豐富、更有趣的科學課程體驗,在小學生心裏種下愛科學的種子。她對秋季科學課程提出安排,表示將進一步建立線上指導渠道,幫扶鄉村科學課程的開發學習。
「學院師生給浰源鎮帶來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教育課程,更是建立科學教學體系和鄉村教育幫扶的標杆。」深圳大學駐浰源鎮幫扶工作隊幹部楊建老師說。
浰源鎮中心小學校長陳培澤說,大學生們的授課令鄉村小學生增長見識、拓寬科學視野,他在孩子們身上看到了很大的改變,希望後續能與深圳大學持續開展多樣化的幫扶合作。(記者 林麗青 通訊員 王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