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外出「取經」歸來的湖北省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黨支部書記陳江啟在自家稻田的5口鱔魚池網箱中投下一批鱔魚苗。這一投,不僅讓先鋒村從一個負債28萬元的後進村蛻變為仙桃網箱養殖鱔魚的發源地,也投出了「中國黃鱔之都」的「金名片」。
經過二十餘載的潛心耕耘,如今的仙桃走穩一條路,深耕一方塘,精養一條魚,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仙桃黃鱔產業也從初期的摸石頭過河,逐漸形成一條集鱔苗繁育、黃鱔養殖、精深加工、餐飲美食、電子商務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2023年,仙桃市黃鱔產量達8.04萬噸,全國每5條黃鱔就有1條來自仙桃,實現產值67億元,鱔農畝均收入2萬多元,帶動20多萬人就業。
一條小小的鱔魚,如何「游」出60多億元的產值?「中國黃鱔之都」又如何助力黃鱔「游」得更遠?7月11日,香港商報記者走進湖北省仙桃市,探訪湖北黃鱔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張溝鎮先鋒村、湖北允泰坊食品有限公司等地,了解仙桃黃鱔從育種到深加工的產業模式,探尋仙桃黃鱔產業蓬勃發展背後的故事,感受小小鱔魚帶給農民群眾的生活新變化。
鳥瞰張溝鎮先鋒村
聚焦「一粒卵」開啟黃鱔養殖新篇章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七月既是夏季最炎熱的時節,也孕育着新的生命與希望。在仙桃市西流河鎮湖北黃鱔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育苗塘中,養殖工人們正駕着小船,穿梭在一格格的鱔苗養殖網箱間,只見他們時而拉動網箱調整箱體水位,時而彎腰從船上小桶中取出紅蟲給藏身在水草中的鱔苗餵食,動作盡顯細心。
「最近雨水比較多,養殖網箱的水位不能太深,再加上小黃鱔比較'嬌氣',得用活紅蟲誘食,只有細心養殖,才能確保成活率,從而保證成鱔的品質。」湖北黃鱔產業集團生產部部長黃國豪告訴記者,這些網箱相當於黃鱔的「幼兒園」,人工繁育的黃鱔苗將在這裏度過仔鱔期,進入集約化養殖階段。
據黃國豪介紹,以前黃鱔繁殖育苗技術不成熟的時候,養殖戶們只能購買野生鱔苗,對苗種的品質把控極其困難,由於野生種群退化,即使養殖戶們細心養殖,鱔苗存活率也只能達到50%左右,如今憑藉着較為完備的黃鱔繁育技術,人工繁育的鱔苗存活率最高可以達到90%。「一口網箱的養殖成本大概在1700元,而鱔苗就得花去1100元,如果質量不好死亡率高,可能倒貼本,所以保證鱔苗存活率就是提高鱔農收入的關鍵。」黃國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從只能依賴野生苗種到大規模人工繁育,仙桃破解黃鱔繁育「密碼」的背後有哪些故事?2015年,黃鱔規模化人工繁殖課題被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忠攻克,有着「全國黃鱔網箱養鱔第一鎮」之稱的仙桃市張溝鎮鎮政府多次拜訪李忠,希望「新鮮出爐」的黃鱔人工繁育技術能夠在張溝鎮落地,在鎮政府的牽線搭橋下,2017年底,投資60萬元的規模化繁育車間建起。2018年5月,第一批50萬尾幼苗育出,仙桃黃鱔養殖自此告別只能依賴野生種苗的時代。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2023年8月,為做大做強黃鱔產業,湖北省委農辦印發「鱔七條」,提出加快破解苗種規模化繁育難題,支持仙桃市建設黃鱔苗種交易中心,打造全國黃鱔苗種之都。在「鱔七條」發佈一個月後,全國單體面積最大的黃鱔繁育基地--湖北黃鱔產業集團正式成立,擁有黃鱔苗種繁育、成鱔養殖面積1.8萬畝,當年仙桃黃鱔繁育正式突破3億尾大關。
整齊擺放的黃鱔育苗盒
走進湖北黃鱔產業集團黃鱔繁育車間,一排排擺放整齊的白色繁育盒映入眼帘,每個盒子上都裝配了滴水裝置與供氧裝置。「如果說外面的網箱是黃鱔的『幼兒園』,那這裏就是黃鱔的'育嬰室'。」黃國豪一邊介紹,一邊用手將盒子中的水草提起,只見水草根部密密麻麻藏滿了幾厘米長的黃鱔苗。「像這樣的繁育車間我們目前已建成5個,今年苗種繁育有望突破5億尾。」
除了「育嬰室」,黃鱔繁育車間還設有「產房」與「孵化室」,每年4月,從江漢平原搜集而來的黃鱔親本便集中在繁育車間,由於黃鱔的「雌雄轉換」特性,導致鱔卵在野外環境下受精率極低,所以人工孵化黃鱔的第一步便是購買帶卵親本。「以往技術不成熟時,取卵一般都是『剖腹產』,對親本損傷大,卵的質量也難以保證,後來我們探索出催產擠卵技術,極大提高了黃鱔卵的可用率。」黃國豪介紹道,經過催產、擠卵、受精、挑卵、上架等標準化流程,一粒粒黃鱔卵只需18天便會孵化成一尾尾幼苗,「游」向養殖戶的池塘。
有了完善的人工授精繁育技術,產業工人從哪裏來?有着悠久黃鱔養殖歷史的仙桃不乏養殖黃鱔的能手,「萬名鱔農」培訓計劃正式實施!通過「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市場主體」三方聯動,形成了黃鱔產業金字塔形人才梯隊,每年培育繁養能手和產業工人約3300人,西流河鎮華嚴閣村村民彭建國便是其中之一。
雖然有着十多年黃鱔養殖經驗,但野生鱔苗的高損耗與養殖的高投入並沒有讓彭建國依靠養殖黃鱔致富,2023年他將家中魚塘流轉給養殖基地實行「小塘並大塘」後,便加入了湖北黃鱔產業集團。在科研人員的指導下,他掌握了更加科學高效的鱔苗養殖技術,從一名普普通通的鱔農轉變為黃鱔育苗能手。「來這裏不僅不用承擔黃鱔養殖的高投入,收入也不錯,最關鍵的是還能學到最新的黃鱔養殖技術。」彭建國說。
從一粒黃鱔卵到一條黃鱔苗,仙桃市歷經30餘載風雨兼程開啟黃鱔養殖新篇章。2023年,仙桃黃鱔苗種繁育突破3億尾。2024年,仙桃向着黃鱔苗種繁育量10億尾、黃鱔產量佔全省50%的目標再次出發,這條集黃鱔「種、養、加、銷、安」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的路徑更加清晰。
打好「質量牌」 豎起黃鱔交易「風向標」
「中國黃鱔看湖北,湖北黃鱔看仙桃」,初見這句標語可能覺得與其他擁有特色產業的城市一樣有着誇大之嫌,但在「中國黃鱔之都」仙桃,這句標語已然成為現實。在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坐落着全國最大的黃鱔原產地交易市場,自2000年建成以來,這座「藏」在村子中的市場已走過23個年頭,年交易額躍升至6億元。
「不管是哪裏的批發商,採購黃鱔都會優先考慮來這裏進行交易。」來自湖南長沙的黃鱔批發商李女士一邊將採購的黃鱔按大小進行挑選,一邊向記者介紹。李女士告訴記者,每天早上天不亮,交易市場中便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鱔魚批發商,在黃鱔交易最高峰的7月份到10月份,市場中到處都是運輸黃鱔的車輛。
「黃鱔看仙桃」看的不僅僅是產地,作為全國最大的黃鱔原產地,價格因素也是影響仙桃成為黃鱔產業高地的重要因素。對此,先鋒村黨支部書記朱傳寶信心滿滿。「雖然先鋒村黃鱔交易市場佔地僅有40畝,但是這裏卻是全國黃鱔價格的『風向標』,每天全國黃鱔交易價格都會在這裏發佈。」朱傳寶告訴記者,雖然先鋒村黃鱔交易市場不大,但交易額與發售量卻能直接影響華東乃至全國的黃鱔市場價格,在黃鱔交易的高峰期,每天都有超過20萬公斤黃鱔從先鋒村黃鱔交易市場發往全國各地。
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和仙桃市發展改革委聯合啟動發佈「中價·仙桃黃鱔價格指數(EPI)」,旨在客觀反映仙桃黃鱔市場價格走勢,為國內黃鱔產業從業者和市場消費者提供價格信息,促進市場交易平穩有序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生產工人檢查鱔苗生長情況
一個佔地僅有40畝的市場為何能成為全國黃鱔交易價格的「風向標」?答案就在先鋒村黃鱔交易市場中。走進先鋒村黃鱔交易市場,兩側都是黃鱔產業相關的店鋪,其中有一家店面與眾不同,上面寫着「張溝鎮先鋒村黃鱔交易市場藥殘檢測室」。朱傳寶告訴記者,每一個來交易市場進行交易的黃鱔批發商在入市前都要將黃鱔送到這裏,接受藥殘檢測室的檢測,只有藥殘檢測合格,這批黃鱔才拿到了進入市場的「准入證」。
從打「體量牌」到「質量牌」,依託仙桃市黃鱔質量安全追溯平台,仙桃推行檢測報告+承諾達標合格證「雙證上市」,實現了黃鱔全過程質量可追溯,讓仙桃黃鱔成為全國黃鱔交易市場上的「金字招牌」。作為全國最大的黃鱔原產地交易市場,先鋒村黃鱔交易市場可不僅僅只有黃鱔交易業務。
「如果有鱔農想擴大養殖規模缺乏資金,還可以用交易數據作為背書貸款,最高可以達到300萬元。」朱傳寶介紹,2021年先鋒村黃鱔交易市場上線電子結算系統,黃鱔交易模式迎來變化,市場每日交易的數據可以清晰明了地在電腦上看到,基於此,交易市場以交易數據作為產業背書,免費為養殖戶們提供背書貸款服務,最高300萬元的貸款額度一度解決不少養殖戶的資金問題。
除了交易黃鱔,張溝鎮先鋒村也是箱養黃鱔的發源地,全村共9個小組、520戶居民,有485戶都從事鱔魚養殖,可謂是「家家挖魚塘,戶戶掛網箱」。2023年,隨着「鱔七條」發佈,提出「黃鱔高效綠色養殖」,支持集中連片500畝以上的黃鱔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並推廣稻蝦鱔、設施養殖等先進模式,在仙桃市建設高標準養殖示範帶,先鋒村的黃鱔養殖也實現了從「家家養」到「抱團養」的規模化轉變。
據朱傳寶介紹,先鋒村共有魚池4500畝,還從外村流轉了3000畝魚池,進行「小塘並大塘」,不少養殖戶抱團成立了鱔魚養殖合作社,也有養殖戶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成立家庭農場,實現了從「養殖散戶」到「養殖大戶」的轉變。「鱔魚養好了,養出規模了,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們也都回來養殖創業,村集體經濟也壯大起來。」朱傳寶表示,近年來村子裏的「80後」「90後」紛紛返鄉創業,在鱔魚養殖產業的帶動下,先鋒村每年村集體收入超300萬元,人均年純收入超過6萬元,先鋒村也打出了「湖北養鱔看仙桃,仙桃養鱔看先鋒」的響亮名號。
如今的先鋒村屋舍儼然,綠樹成蔭,村中不僅建有園林、停車場等公用設施,還為村民修建了禮堂,有事時村民可以在這裏開會、培訓,遇上婚喪嫁娶,村民也可以免費利用場地在這裏招待客人。一條小小的黃鱔「游出」了先鋒村村民的幸福生活,也「游」出了先鋒村鄉村振興的道路。
生產線工人正在包裝鱔魚製品
做好「一道菜」 打造全國黃鱔加工生產聚集區
黃鱔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魚種,有着悠久的食用史,據《本草綱目》記載,黃鱔有補血、補氣、消炎、消毒、除風濕等功效。而仙桃作為「中國黃鱔之都」,不僅以養鱔、賣鱔聞名,加工、食用黃鱔也是當地重要的文化符號,爆炒鱔絲、粉蒸黃鱔等特色菜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隨着2023年「鱔七條」的正式發佈,黃鱔加工業也駛上快車道,朝着多領域、大規模、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鱔七條」提出,要突破性發展黃鱔加工業,加快研發和推廣黃鱔加工設備,支持龍頭企業技改擴規,提高黃鱔加工規模。同時支持黃鱔預製菜、醫療保健等產品研發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支持仙桃市打造全國黃鱔加工生產聚集區。在「鱔七條」的支持下,仙桃市湧現出一批鱔魚深加工企業,湖北允泰坊新零售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香辣鱔片、燒烤鱔串、美味鱔醬、速凍鱔排……走進仙桃市允泰坊產品陳列館,各式各樣的鱔魚製品令人目不暇接,允泰坊廠長許心榮告訴記者,目前允泰坊平均每年能研發兩款新品,不僅有即食類產品,也有各類黃鱔預製菜,產品深受國內、港澳乃至東南亞顧客的歡迎,年銷售額達到1億元。
然而如今欣欣向榮的黃鱔深加工產業在幾年前卻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在於黃鱔的宰殺與保鮮技術難以突破。「黃鱔好吃,但是黃鱔周身都是黏液,一直以來都只能靠人工宰殺,此外如何將宰殺加工好的黃鱔進行保鮮也是阻礙黃鱔深加工產業發展的難題之一。」許心榮說道。
2020年,湖北允泰坊董事長楊克勤找准黃鱔深加工切口,研發出幾種多功能鱔魚清洗宰殺全自動機器,為黃鱔規模化加工奠定了基礎。針對黃鱔保鮮難題,楊克勤經過試驗探索出一套黃鱔液氮鎖鮮技術,成功攻克了黃鱔深加工的兩大難題。隨後,為了讓仙桃黃鱔「游」得更遠,楊克勤與武漢輕工大學肉製品加工與質量控制研究團隊進行合作,與團隊教授廖鄂共同研發了一系列鱔魚食品,成功將黃鱔從初加工向深加工拓展,延長了黃鱔加工產業鏈條。
走進允泰坊速凍加工車間,一體化黃鱔處理設備正開足馬力運轉,一條條鮮活的黃鱔在經過自動宰殺、清洗、分切等步驟後再由工人們抓緊包裝、速凍,確保準時交付訂單,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這些產品都是武漢、長沙等大城市的生鮮超市和餐飲連鎖店提前訂購的,此外這些經過速凍鎖鮮的黃鱔產品還能漂洋過海,銷往澳大利亞、美國等地,讓那裏的食客嘗到地道的仙桃滋味。」許心榮說。
蓬勃發展的黃鱔深加工產業在延長黃鱔加工產業鏈條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居民的就業,讓他們的腰包鼓了起來。今年57歲的郭河鎮建華村村民邵彩雲之前與丈夫長期在外打工,如今她經過生產技術培訓,已成為允泰坊生產車間的車間主任。「之前背井離鄉打工掙的錢也不多,現在企業就開在家門口,我們這些周邊村鎮的居民都能來這裏接受培訓上崗,不僅離家近,掙的錢也比打工時多。」邵彩雲說。
各類深加工鱔魚製品
除了允泰坊,仙桃市目前還有顧大嫂、硒萊福等一批重點黃鱔加工企業,形成了完備的黃鱔加工業產業鏈,不僅將鱔魚肉製成了各類產品,關於鱔魚骨、鱔魚黏液等醫療保健產品的研發也正如火如荼。從繁育到養殖,從銷售到加工,當前,仙桃圍繞打造百億量級的黃鱔產業集群目標,加快推動黃鱔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在「鱔七條」與仙桃「鱔22條」的持續落實推動下,「種苗供全國、鱔品銷全球、價格定全業」的產業格局已在「中國黃鱔之都」仙桃形成。(記者 張迪 鄒慧 實習生 湯玉婷 通訊員 王樂 潘登)
頂圖:鳥瞰湖北黃鱔產業集團黃鱔養殖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