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個聚焦海外流失文物的文藝作品火爆出圈,從引發廣泛關注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到深圳出品的影片《敦煌遺書》,都讓文物保護及追索話題成為網絡熱點。9月23日,深圳13歲中學生薑炳臣個人畫展《遊子》在深圳巢美術館開幕,對《九龍圖》《五馬圖》、十二獸首、雙耳瓶等流失在海外的中國文物進行二次創作,表達期盼「遊子」歸家的情懷。
據悉,該展覽由小燕畫院、巢美術館主辦,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協辦,段靜怡、黃旻聯合策展,將持續至9月29日結束。
姜炳臣在展覽現場(受訪者供圖)
「三進門」展廳寓意「遊子歸家」
「這是一場以展示漂泊在海外的藝術瑰寶為動機的展覽,這不僅是文物流失異鄉,還是華夏大地被侵略、被迫害的故事。這一切曾經都是我們的文化,希望通過這個展覽喚起大家對文物流失之痛的共鳴。」策展人段靜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球47國、200多家博物館裏,存放的中國文物至少有164萬件。而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000多件,長期陳列的有2000餘件,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多年前,段靜怡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館參觀時,驚訝地發現,很多中國文物在陳展時擠在一起,沒有名字,只有編號。有的沒有保護罩,任由往來遊客觸摸。還有不少中國文物被切割,一條條裂縫讓人看了心疼。「我開始真正思考,我們曾經真正擁有過世界範圍內自信的文化,卻很大一部分沒有被國人看到。」段靜怡說。
因此,他和另一位策展人黃旻、學生薑炳臣共同策劃了以「遊子」為主題的藝術展覽,希望以今天的視角、技術、方法、觀念去碰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以漂泊在海外的中國文物為主題,二次創作並形成展覽,探索它們真正能夠產生什麼樣的價值,引發什麼樣的思考。
為了突出「遊子歸家」之意,整個展廳設置為「三進門」格局。黃旻解釋說,三進式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理念,是古時四合院的建法,一進大門,二進院門,三進宅門,此次畫展的展廳設計特別提取了這一元素,寓意着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呼喚。
七大系列反思中國文物流失
姜炳臣2010年出生於深圳,從小受到父親和母親的藝術薰陶,遊歷了世界多個博物館,對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作為一個生活在網絡和高科技時代的少年,他關注的領域總與歷史、文明、哲學等宏大命題有關,有着超越年齡的成熟。
此次展覽包括《九龍美式》《氧化十二獸首》《捨身飼虎》《世界劇場》《印刷文物》《群像》《融合》七大系列、共47件藝術作品,是姜炳臣花費2年時間創作的成果。
姜炳臣作品《九龍美式》
姜炳臣作品《氧化十二獸首》
姜炳臣作品《印刷文物》
其中,《九龍美式》的原型是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九龍圖》,是南宋文人畫家陳容創的代表作,10米長卷描繪了九條形態各異的龍,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姜炳臣對《九龍圖》進行了二次創作,他用咖啡渣替代傳統的水墨顏料,創造出以假亂真的水墨畫風,以此來寓意「穿越在西方物質文明里的九龍」,對《九龍圖》的流失進行反思。
《氧化十二獸首》是一組更具標誌性的作品。1860年,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圓明園十二生肖銅像自此流失海外,成為中國文物流失的一個縮影。姜炳臣用油畫、丙烯的藝術手法,結合特殊的藝術仿鏽漆,重新創作了他心目中的十二獸首。尤其是藝術仿鏽漆的使用,以獨一無二的氧化效果,將十二獸首的青銅質感、材料背後厚重的時間感瞬間展現出來。
由18件作品組成的《印刷文物》,其原型大部分是流落在海外的中國文物,姜炳臣採用波普藝術的創作手法,大膽嘗試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照片投影等各種複製技法,將這些文物重新處理,「這些文物代表我們的美學基因,我希望它們能流行化。」姜炳臣說。
《共融》是姜炳臣的又一件實驗之作,他從流失海外的3件國寶級國畫中分別提取關鍵符號,合併在一個場景里,以此來強調不同時空下的人文價值背景。其中,元代畫家曹知白的《疏鬆幽岫亭》 現藏於法國吉美國立東方美術館,南宋畫家江參的《日暮歸漁圖》 現藏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北宋畫家李公麟的《五馬圖》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作品《群像》
展廳中最吸睛的作品《群像》,則用一群獸首人身的文明動物,傳達了姜炳臣舉辦此次畫展的個人立場:文明的代表是否只是外表?穿着得體的暴力,是否就是正義?姜炳臣表示,希望能通過這一展覽,讓國人更多了解這段歷史,更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流失文物終有一天能回歸。(記者 王靜抒)
頂圖:深圳中學生薑炳臣畫展《遊子》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