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旗飄揚、鼓聲響徹、醒獅舞動、龍船出水……廣州荔灣湖民俗節慶氣氛濃郁,泮塘村民歡聚於此沿襲起龍儀式,再現千年龍舟民俗文化的精髓。5月26日,由中共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荔灣區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中心主辦的的第十三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活動——「五月五·龍船鼓」之起龍儀式在荔灣湖公園隆重舉行。
村民們齊心協力把深埋在湖中的龍船挖起(徐紅 攝)
泮塘起龍 展示村民的精氣神
起龍,是龍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泮塘傳統民俗文化的縮影。清初學者屈大均曾在《廣東新語》一書中提到「歲五六月間鬥龍船」,這說的就是端午節「賽龍舟」的場景。而在正式賽龍舟前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起龍船」。民諺雲「四月八,龍船透底挖」,意思是在農曆四月初八把深埋在涌底或池塘里的龍船挖起、洗淨、風乾。 泮塘扒龍舟可謂聞名遐邇,本次儀式的主角——「龍船」,採用坤甸木製作、浸水堅韌更易保存,每年端午扒完龍舟之後,人們將龍船深埋於河沙之下,這便是為何「藏龍」於涌底。
在進行簡單的祈福環節後,泮塘村民陸續下水,在湖裏掏船艙泥沙、搖船底泥漿,岸上市民遊客歡呼助力,多艘龍船在眾人合力之下陸續「出水」,其中「C位」出鏡的是一艘具有400多年歷史的「仁威老龍」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爭相拍攝。記者在現場看到,有幼兒園組織小朋友現場觀看,新果幼兒園蘇園長告訴記者,希望小朋友們可以通過體驗端午節民俗,更好地了解廣州本土文化。
村民們對龍船進行簡單清洗並裝上金光閃閃的龍頭(通訊員 供圖)
沉睡一年的龍船出水後,村民們對龍船進行簡單清洗裝飾,在荔灣湖試扒,他們劃着龍舟,打着鑼鼓,呼喊着,舞動着,展示泮塘兒女的精氣神,濃烈的鄉情感染着觀看的人們。
泮塘村有多條龍舟,其中最有名的是具有400多年歷史的「仁威老龍」。據了解,仁威龍船,建造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距今已有近500年歷史。系傳統男子長龍:全長38.3米,寬約1.2米,重近三噸半,由兩棵分別原產自婆羅乃(汶萊)、婆羅州(馬來西亞)的坤甸樹的木材造。龍首牌寫「仁威」字樣、龍尾牌寫「仁威」,船上配有黑白羅傘各一個、七星大圖(旗)一支,有橈手座位72個、船頭尾各有掌舵梢工位共4個(頭尾各2個)、龍面持旗羅傘者4人、照奉神斗者1人、打鑼2人、打鼓4人、襯架燒炮仗4人、船頭尾揮指揮旗2人,滿員共計93人。
值得一提的是,泮塘村還有一條女子龍舟,可容納28人。該女子龍舟隊於2014年成立,至今發展到隊員有近40人。「起龍」後,女隊員們也跟男子一樣會安排訓練,也展示村中女性刻苦耐勞的精神。
村民們在荔灣湖試扒(通訊員供圖)
「結契」佳話 豐富民俗文化內涵
泮塘地處西關腹地,水網密佈,孕育了豐富的龍舟民俗文化。泮塘扒龍舟有悠久歷史,在廣府享有盛名,其中最有名的故事——相傳明萬曆年間,廣州官府組織了龍舟比賽,已有100多歲的鹽步龍舟與龍舟「後生仔」泮塘凸眼龍同場競技,雙方競爭激烈,就在鹽步龍舟即將奪標之際,泮塘龍舟上的一個小伙子忽然騰空魚躍,飛身奪得錦旗。按規則,奪得錦旗者為勝方,於是泮塘凸眼龍以冠軍的名義領取了燒豬美酒等獎品。但是泮塘村裏的老人們認為鹽步龍舟劃得最快,應該將燒豬等獎品送回鹽步。鹽步人執意不收,雙方相互推讓,誰也不肯收下燒豬。最後,泮塘的一位老人說:「這樣吧,鹽步龍舟年老,有白須,泮塘凸眼龍後生,鹽步龍舟做契爺(乾爹),泮塘凸眼龍做契仔(乾兒子),結契認親。」雙方欣然答應,兩龍結契已有400多年。
村民們在荔灣湖試扒(通訊員供圖)
據傳說,慈禧得知賽龍結誼之事,便賜鹽步龍舟為「鹽步老龍」之稱,並賜 12 支「雉雞尾」、一面「百足旗」為標誌;賜泮塘9支「雉雞尾」。泮塘龍舟還是廣州唯一有「孖金錢」標誌的龍船,船頭旗幟頂端有1個孖金錢和9支雉雞尾。
近年來,荔灣區深植地域文化,深耕地域文化,認真研究泮塘和鹽步龍舟文化的關係,講好「龍舟結契」的故事,為廣佛同城目標、廣州「西聯」戰略張目。如今,在荔灣湖公園有以泮塘民俗扒龍舟的元素為主,結合建築元素和粵語文化構成可穿行、可互動、可讀性的「嶺南龍船槳裝置」;還建設了泮塘展覽館,展示泮塘歷史、扒龍舟等內容,打造獨具一格的街區文化符號、形象標識,增加區域文化辨識度。
村民們在荔灣湖試扒(通訊員供圖)
據荔灣區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荔灣區堅持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荔灣區深厚的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依託「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活動平台,不斷優化民俗節慶活動內涵,打造優質文旅品牌項目,深化文旅創新融合發展,積極建設文旅融合集聚地,彰顯荔灣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的地位,助力廣州建設世界級旅遊目的地。(記者 徐紅 通訊員 荔宣)
頂圖:村民們齊心協力把深埋在湖中的龍船挖起(徐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