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假期,兒子都要回老家看望父母。每次臨走前,不管是早是晚,哪怕就是剛剛吃過飯,父母都會親手做上一碗熱乎乎的豆沫兒飯,讓兒子吃口再走。父母年事已高,腿腳也不太靈活了。今年回家,兒子不想讓老人再費心費力地做了,臨走前,兒子跟父母說,「您們都休息一會兒,我也休息一會兒再走。」
兒子看老人躺下了,自己也安心地躺下了。等兒子起來,一開門,看到父親在搗,母親在舀……老兩口輕手輕腳地做起了豆沫兒飯。 母親舀半勺黃豆,放入石臼中,父親手握對臼骨朵緩緩地搗。慈祥而滿足的笑掛在老人爬滿皺紋的臉……這是兒子最熟悉的場景。每看到這一幕,兒子都會認為天底下再也找不到這樣配合默契的父母了!兒子想使勁地喊一聲爹娘,聲音卻被哽咽在了喉嚨。
母親看豆子差不多爛乎了,又加了點水,父親又接著滾動對臼骨朵。等到石臼里漸漸出現了白沫沫,母親又再加點水,父親又再繼續滾動,直到父親把石臼里的豆子全都搗爛了,變成了沫沫,母親再用小勺子舀出來。
父親顫巍巍地挪著碎步到灶台前幫母親照看灶火。等水燒開後,母親將豆沫兒倒入鍋里,父親繼續添柴火,母親不時地用勺子攪動飄浮的豆沬兒,不讓豆沫兒溢出鍋外。等再開鍋後,母親又放入小米,同時放入瓜、土豆、豆角等時令蔬菜和紅豆、花生等雜糧雜豆。這時,父親將大火轉成小火,再到余火……約莫半小時左右,小米開花了,跟著滾動的湯菜上下翻飛,豆沫兒飯做好了!濃郁的香味中夾雜著豆沫兒特有的味道飄滿小院——
豆沬兒飯是太行山路羅川人兒時最幸福的記憶,是刻在心底永遠無法抹去的鄉愁——路羅河畔長寨長,井峪水兒清又甜。豆沫飯兒香,送兒離家鄉! 唯願父母幸福安康!(記者 楊秀嶺 視頻圖片 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