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芯片』,種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是支撐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全國政協委員馬忠明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建議建立高標準種子制種繁育基地,提升產能水平。做強「張掖玉米種子」民族種業品牌,呼應「南繁硅谷」,構建我國「南繁北擴」玉米種業大格局。
甘肅河西走廊作為我國玉米種業發展的戰略要地,對確保國家食物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玉米年制種面積穩定在150萬畝左右,產種5.5億kg,分別占全國玉米制種面積和總產量的55%和60%。世界排名前十位的6家種業企業和國內21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在張掖建立制種基地,總產值達46.5億元。來自全國玉米制種企業有130多家,已建成大型玉米種子加工中心140多個。「張掖玉米種子」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是目前國內唯一的玉米種子區域公用品牌。通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制種產業模式,培養了一批規範制種的農民專家,奠定了玉米制種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基礎。
「農田基礎設施落後,建設標準低,潛在風險大;產業鏈較短,農戶收益低;機械化作業率低,效率不高;創新平台建設嚴重滯後,研發力量不足,育種技術落後。」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馬忠明一年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田間地頭度過的。在他看來,進一步提升玉米種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還面臨很多挑戰。
他建議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 配套節水設施,提升耕地質量。國家啟動甘肅國家玉米制種基地二期建設工程,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國家層面統籌建設經費,提升建設質量;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時,加大渠系、水肥一體化設施和農業機械配套,建議將種子生產及加工機械設備納入農機補貼範圍;設立專項補貼資金,支持開展休耕輪作和地力培肥,通過綠肥種植、施用有機肥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規範化應用,保證土壤質量,提升產能。
同時,在張掖、酒泉建立國家級高標準種子繁育基地和種業產業園,建立標準化核心制種基地、精品種子擴繁高地和智慧制種示範基地;依託科研院所,在張掖建立玉米種質資源鑑定評價及新品種選育基地,配套種質高通量鑑定設施與儀器,提高育種創新能力;在張掖、酒泉建設國家玉米種子集散地,做強玉米種子產業鏈,實現全產業鏈增值增效。
通過調研,馬忠明發現組建河西走廊國家種業研發機構及平台,實施適水高產高效科技行動很有必要。他建議按照南繁育種基地建設模式,在張掖成立國家種子繁育研發中心,加大創新能力的支持,統籌國內科研院校相關資源,集中力量解決藏糧於種、藏糧於地、藏糧於水的關鍵技術與產品;成立國家玉米種業創新聯盟,建立完善開放性機制,強化種子企業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實質性合作;穩定支持種業人才及團隊建設,充分利用好本地科研院所人才,夯實公益性科研院校種業源頭創新的基礎支撐;在河西走廊設立適水高產高效重大專項,重點攻克制種玉米覆膜播種藝機一體化、機械化去雄、機械化適期收穫的關鍵技術及裝備,利用生物技術培育多抗耐密粒收高水效玉米重大品種推進玉米轉基因育種的產業化示範,研發水肥一體化、密植增產和高活力種子生產等關鍵技術。(記者 寇剛)
頂圖: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科院院長馬忠明(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