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在持續做好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實踐中,緊密聯繫各地實際,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以滿足新時代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突出常態長效、創新發展、效應疊加,推動全區公共文化服務擴面提質,讓群眾生活「活」起來、精神樂起來,幸福感、獲得感進一步升起來。
針對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基層管理面積加大、人口增多的現狀,遊仙區進一步優化「城市15分鐘、鄉村十里」群眾文化「生活圈」。在積極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方面,目前已建成鎮(街道)綜合文化站24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廣場)172個、農家書屋112個、社區書屋60個,改擴建鎮史館、村史館、鄉村農耕博物館4個,建設圖書館、文化館分館19個。此外,遊仙努力推進廣播網絡體系全覆蓋,積極順應數字經濟、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發展需求,打造1個區級平台、9個鎮級平台、151個村(社區)級平台、2505個終端廣播點位,建成全省首個同步三級播控平台,實現區域內村(社區)應急廣播點位體系全覆蓋。借力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建設,遊仙探索建立企業、景區、影院等文化服務「微站點」364個;精心創建了「鶴彩媽媽」、「心之橋」、「梘·愛」、「富樂辣媽」、「橫山繡娘」等文化志願服務品牌。
在遊仙,「芙蓉四季·文藝時光」群眾文藝優秀作品「雲」展演成為了大家談論的熱點話題。遊仙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到,「芙蓉四季·文藝時光」項目創新了「線上+線下」運行模式,線上通過「直播遊仙」APP和「遊仙發佈」、「相約遊仙」微信公眾號,打造了「芙蓉四季文藝時光」專欄進行展覽展示,展出群眾文藝走基層、廣場舞「雲」大賽、群眾優秀文藝作品「雲」展演等80餘期。線下以「樂」享遊仙、「舞」動遊仙、「翰墨」遊仙、「光影」遊仙、「非遺」遊仙等主題開展活動。這樣的模式,受到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也給了遊仙通過科技賦能,創新形式,探索「線上+線下」、「雲端+現場」的公共文化新模式,不斷延伸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圈」的深厚底氣。
在創新雲端文化服務平台方面,遊仙積極搭建數碼化服務平台,拓展服務時間、空間。2022年以來,先後開展了「迎春文化」線上走基層活動、廣場舞「雲」大賽、「芙蓉四季 文藝時光」群眾優秀文藝作品「雲」展演等活動,吸引近30萬群眾參與,營造了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其中,「雲圖書館」平台系統在全區8個鎮172個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確保了疫情防控不放鬆、文化服務「不打烊」,文化供給「不斷檔」。同時,遊仙堅持打造多元線下活動平台——圍繞「我們的中國夢 文化進萬家」,常態化開展「我們的節日送文化(戲曲)下鄉」、「書香遊仙 閱見美好」、「紅色文藝輕騎兵」、「街頭文藝」、「鄉村大舞台」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動。創新「群眾點單,政府買單」模式,2022年,依託196個綜合文化站(中心)開展各類文化活動5800餘場。
在相關部門大力培育指導下,遊仙近年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文化人才。一方面,動員專業力量下沉一線。探索建立文化人才結對幫扶機制,創辦「芙蓉爭妍」文化大課堂,組織區文化館、區圖書館等文化單位專業人才,通過春節送溫暖、定點演出、藝術指導等形式,開展「結對子 種文化」幫扶行動;通過戲曲進鄉村、文化三下鄉、文學採風、文化公益培訓等方式,將8個專業團隊、6個協(學)會等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到鎮村一級,定期對基層文化幹部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培育民間藝術家、文化能人,激活農村文化發展動能。2022年,全區累計「下沉」文藝骨幹580人次。另一方面,遊仙統籌多方力量共建共享。打破宣傳文化部門「單打獨鬥」的格局,統籌衛生、科技、教育、司法等多部門協作配合,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社科聯等也發揮各自優勢,形成集聚文藝演出、科普宣傳、閱讀分享、法治教育、體育健身、群眾運動會等多個項目,指導各地成立「巾幗·她力量」、「陽光使者」、「旗幟飛揚」、「夕陽紅」等各類特色志願服務隊伍700餘支,文化服務集束化效應充分發揮;發動群眾力量夯實「細胞」建設——指導建立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文化文藝志願服務隊34支,現有註冊文化志願者460餘人;打造「芙蓉溪」讀書班、「書法課堂」、老年座唱隊、「呱噠板」等傳統文化傳習組織、社團,定期開展培訓講座、票友會等多項活動,群眾身邊文化服務「細胞」建設不斷加強。
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對於未來,遊仙滿懷信心充分發揮陣地作用,創新服務方式,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着力提升服務質效,持續拓展活動領域,廣泛開展更接地氣的群眾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提升全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助力鄉村文化振興。(記者 張寶杉 通訊員 謝佩利 周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