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是古徽州各地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每逢春節,皖南黃山市休寧城鄉一向有舞龍活動,尤以板凳龍、布龍、草龍比較常見,表達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嚮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徽州板凳龍
徽州板凳龍(右龍板凳龍),流行於休寧縣鶴城鄉左右龍村,起源於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因龍身為特製的板凳首尾相連而得名。2008年,徽州板凳龍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
板凳龍的龍頭龍尾由竹篾紮成,由固定在木板上的「龍頭」「龍尾」和一塊塊的木板「龍身」三部分組成。龍頭用木板、竹篾和彩紙精心糊裱扎制而成,並配上燈光龍眼、龍鬚、龍鱗等花紋圖案,造型生動,形態逼真。每節龍身上的三盞紅燈籠均勻安裝在木板之上。每塊木板兩端各鑿一個圓孔,用棒穿孔連接,以便舞動。
表演時,龍頭高高昂起,龍身通體透亮,氣勢壯觀。板凳龍在鑼鼓聲、吹奏樂、鞭炮聲中騰挪起舞、上下左右遊動,舒疾有致,變化多端。
活動時間及地點:
正月十五:鶴城鄉右龍村
舞草龍
除了板凳龍,舞草龍也是休寧縣多地的傳統民俗。編織稻草龍的材料主要是稻草和竹子,龍尾、龍角用細竹製成,龍舌使用竹殼片。龍眼使用手電筒或者燈泡。
為便於舞龍時能靈活地上下騰挪、左右翻滾,每段龍身紮成4 尺來長,碗口般粗,中間穿一根稻草繩,將它與龍頭、龍尾銜接起來。稻草龍紮成後,龍身用粗壯的竹竿支撐、舞動。
草龍一般在晚上舞,將燃燒的香把插到草龍身上,晚上看不到舞龍的人,只見滿身香火的稻草龍在空中舞動,仿佛一條上下飛舞的火龍。
皓月當空,火龍騰雲駕霧,其景十分壯觀。村民高舉香火草龍,穿梭在村莊小道上,起舞於稻田曠野中,迎龍接福、祈禱豐年。
舞布龍
休寧縣多村有舞布龍的傳統習俗,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布龍分為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由十三節骨架組成,全長20多米。布龍以毛竹製成骨架,以布料做龍身、龍面。布龍的每段骨架內均裝有蠟燭照明。另還有龍珠、雲端、鑼鼓隊等作為布龍的附件。
耍龍燈的時候,舞龍隊員們舉着長龍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衝,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雲駕霧之勢。龍跟着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蔚為壯觀,好不熱鬧!
活動時間及地點:
除夕:溪口鎮石田、冰潭、三角口自然村全域
正月初五:月潭湖鎮小璫村
正月十五:榆村鄉桃溪村、月潭湖鎮小璫村(記者 吳敏 通訊員 秀軒 攝影 盛紅兵 潘志超 孫勝 方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