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今天(4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黃錦輝教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本次會議共提交了7 項建議,涉及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生態共建、智能治理體系升級、深化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等關鍵領域改革等內容。 相關建議均立足國家發展大局,旨在通過機構改革、政策協同與技術應用三維聯動,構建以「中央統籌—地方協同—國際對接」的多層次發展框架,全面提升治理效能與國際競爭力。
黃錦輝重點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他指出,香港與內地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深度融合面臨政策壁壘和機制障礙。為此,他建議放寬內地官員赴港限制,簡化大灣區科創合作官員審批流程,開設「綠色通道」,發放專項通行證,方便合作官員自由往返。同時,他呼籲推動內地投資基金「過河」,鼓勵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或平台,組建本地化團隊,藉助香港平台助力內地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出海。並由中央牽頭,聯合內地與香港金融機構設立大灣區科創合作基金,支持兩地合作項目及國際拓展。
針對香港的創新產業引導基金與內地科技創投在實操配對機制難度大的實際,黃錦輝建議由國家相關部門牽頭,聯合各國家級基金並吸納內地民營科創基金,共同設立「跨境投資聯合基金」。依照特區政府創新產業引導基金出資比例,在香港設立專項子基金。子基金的內地資金以「聯合基金」名義申請跨境許可並爭取快速審批通道。同時子基金採用聯席普通合夥人治理架構,確保接受全程合規監管。
黃錦輝還特別提到,國產人工智能「DeepSeek」(深度求索)的問世為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他建議中央政府考慮推進DeepSeek進駐香港,促進其在香港的廣泛應用。這不僅能夠激發人工智能在香港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還能充分利用香港作為中國「走出去」的重要渠道,進一步促進國家人工智能的國際業務發展,提升中國人工智能在全球的影響力。
此外,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在低空領域存在的法規差異,黃錦輝還呼籲大灣區城市共同制定通用空域規劃和管制標準。他提出借鑑「跨關境安檢前置」模式,共建低空運輸網絡,明確航道並培養維修人員。同時,「9+2」大灣區城市也應成立跨境低空經濟合作小組,提升科技和安全水準,更好地推動大灣區低空經濟的融合發展。(港商記者蔡寧、胡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