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深圳龍華區一家商場工作的鄭先生打開手機點外賣。十幾分鐘後,他接到電話,步行到附近一個貨櫃,輸入密碼後取到餐食。全程沒有見到一個外賣員。這一切,依靠的是空中飛行的送貨無人機。
這個富於科幻性的場景,是當下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千米以下的天空日益熱鬧:
「空中巴士」在一些地方常態化運行:4月,深圳到珠海的大灣區首條低空短途運輸航線開通;8月中旬起,跨省「飛的」每天在上海和江蘇崑山之間往返。
與客運相比,貨運等領域的變化更大:原本需要大量佔用地面資源的快遞配送、應急救援、醫療運輸、生鮮冷鏈等運輸,因無人機的應用而創新。在全國已有超過440條無人機航線,覆蓋平原、高原、山地、雪域和海島等地形。
據測算,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超5000億元,2030年有望超過2萬億元……低空經濟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專門提到發展低空經濟。
天空前所未有變得繁忙
鄭先生的工作地,處於深圳龍華區首條無人機常態化試運營航線的範圍。截至目前,美團無人機在深圳開通約30條航線,服務覆蓋辦公樓、社區、景區等場景,提供餐飲、快消品、母嬰用品、數碼產品等超9萬種貨品選擇。
「通過分析數據,我們發現很多用戶對時效性需求非常高,如緊急藥品、生鮮等。相比常規約30至40分鐘的人工配送,無人機配送更迅捷。」美團無人機公共事務負責人閆琰說,目前騎手平均一天送30單,以後無人機與人協同,一天可送300單,效率極大提升。
低空運輸,讓普通人的短途交通變得更快捷。今年4月,深圳開通首條常態化低空短途運輸航線。從深圳南頭直升機場飛往珠海九洲機場,直升機一次可坐5人,將兩地交通時間由傳統陸路通行約2小時縮短至20分鐘。
6月,國內首個「低空+軌道」空鐵聯運項目開航。在深圳北站,乘客登機可實現1小時內到達粵港澳大灣區90%以上地區。乘客韓先生說:「直升機較大且平穩,有兩名機長,很有安全感。我和另外3名乘客,8分鐘到了目的地深圳灣。」
在長三角,跨省「飛的」也來了。8月,連接上海浦東機場和江蘇崑山城市航站樓的直升機載人航線開通,每天早晚高峰各執飛一次往返航線。
8月,「空中稽查」在吉林長春亮相。無人機沿着輕軌3號線飛行巡視,幫助完成傳統巡查不便於觀察的屋頂、橋下等點位。與之類似,杭州「無人機巡邏隊」、包頭「無人機交警」也已上崗。相比傳統的道路監控,無人機高度機動、布點靈活,在事故處理、交通疏導等方面優勢明顯。
城市之外,農村的低空也很忙。
當下正是秋糧、果蔬等農作物生產關鍵期,從東北稻田到新疆棉田,從西南菜地到華南果園,數以萬計的無人機正在幫助農民噴灑農藥、監測農作物生長,助力田間管理。
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我國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保有量已超過16.67萬架。民航局發布的無人機雲交換系統數據顯示,植保無人機運行量占全部雲系統無人機飛行小時數的98%以上。
低空經濟,是指以民用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低空空域,通常指距地面垂直距離1000米以內的空間範圍。
中國民航局綜合司副司長孫文生表示,低空經濟是新興產業,既包括傳統通用航空業態,也融合以無人機為支撐的低空生產服務方式,還涉及無人系統、無人駕駛、芯片等多領域。
據統計,我國已有20多個省份將發展低空經濟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或出台相關政策,爭相布局低空經濟,希望依托新技術拓展新市場。
發展加速度從何而來?
低空已利用開發多年,為什麼突然熱鬧起來?
eVTOL的出現,是低空經濟重要技術推動力之一。
eVTOL的全名叫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這種飛行器在小面積地塊或屋頂就可以垂直起降。它充電方便、噪音小,能廣泛用於城際交通、旅遊觀光、醫療、應急等領域。
今年2月,峰飛航空研發的載人eVTOL從深圳蛇口碼頭起飛,飛向50公里外的珠海九洲港碼頭,把兩地原本兩個多小時車程在空中縮短到20分鐘。
除了飛行器的技術突破,低空經濟提速的深層次原因,是我國通信、航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積累的先進技術綜合性爆發。
目前我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均利用5G公網、低軌衛星、寬帶通信網等技術,構建起具有通信、監控、服務功能的低空智聯網絡。新能源汽車產業應用的高能量密度電池、高可靠電機、電控、自動駕駛技術等,也逐步用於eVTOL研發製造。
在政策層面,多部委密集出台低空經濟相關部署。
去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綠色航空製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eVTOL實現試點運行,到2035年建成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綠色航空製造體系。
今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7年,以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為技術特徵的新型通用航空裝備在城市空運、物流配送、應急救援等領域實現商業應用;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徵的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新模式基本建立。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為低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低空經濟已在一二三產業擁有廣泛應用,通過改革和完善政策體系,引導創新資源和要素有序流動,低空經濟不僅能夠實現自身發展,還能孕育新業態、帶動新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航業務部總經理孫衛國說。
空域管理正在破冰
「空域管理對於低空經濟來說就是水龍頭。水龍頭不打開,發展低空經濟就是無源之水。」中央空管委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必須要明確哪些空域可以放開、哪些不能放開,放開的空域要建立怎樣的規章制度等。
2023年,國家空中交通管理委員會頒布《國家空域基礎分類方法》,把空域劃設為七類——A、B、C、D、E為管制空域,G、W為非管制空域。
這位負責人表示,非管制空域更適宜發展低空經濟,對空域的精細劃分能夠讓空域資源的使用者更有針對性地申請低空飛行活動,管理者能夠簡化申請的審批手續。今後,如何制定空域管理的細則,使其落地,將成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重點。
非管制空域重點服務低空飛行器,是行業關注焦點。G類空域包括除民用運輸機場上空、建有塔台的民用通用機場上空以外真高300米以下空域,以及平均海平面高度低於6000米、對軍事飛行和民航公共運輸飛行無影響的空域;W類空域為G類空域內真高120米以下部分空域。
業界認為,空域分類管理將極大簡化低空飛行活動審批流程,飛行器將獲得更大活動空間。
與「哪些航空器可以飛」緊密相關的適航審定,也在不斷破冰。
去年10月,億航智能的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系統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億航智能成為全球首個獲得型號合格證的eVTOL企業。
今年4月,億航EH216-S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意味着已具備量產資質。目前,國內多家eVTOL企業也啟動了適航取證工作。
「面對沒有適航審定標準的挑戰,審查組與申請人共同合作,以基於風險和審定目標為原則,結合工業實踐,共同編制了適航標準。」中國民航局中南地區管理局負責人表示。
據公開信息,億航的eVTOL目前面臨一些約束條件,比如僅限晝間運行、只能在人口稀少地區上空飛行等。中國民航局適航審定中心廣州分中心負責人表示:「對待新生事物的基本立場是安全和發展兼顧,在一定限制範圍內,先讓新能源航空器具備基礎的安全評價,讓它飛起來。」
專家指出,eVTOL等航空器規模化運營後,低空飛行活動的大幅增加可能帶來風險。在通航強國,公眾已經對安全和事故形成穩定預期,中國低空經濟剛剛興起,如何讓公眾理性客觀認知其安全風險,需要綜合統籌考慮。
飛向未來之路有多遠
讓「空中飛」能夠「落地用」,讓科技、市場的想象照進生活的現實,未來有哪些路要走?
部分受訪人士建議,以「造飛機」為核心,未來仍需加大對低空裝備製造業的產業培育和創新扶持,重點打造若干通航飛機、無人機「鏈主型」企業,推動無人機等低空裝備製造業向上躍升。
「工業級無人機市場規模是消費級的百倍,通過開放市場可促進頭部企業誕生;而未來航空級無人機市場規模可能是工業級的千倍,可重點創造良好融資條件,擴大有效投資。」蕪湖聯合飛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閆懷強說。
基建之於低空經濟,好比十多年前充電樁之於新能源汽車。只有基礎設施完備,才能保障應用場景順利落地。
「一座城市上空,成千上萬架無人機飛行,這些設備肯定需要通過一個指揮平台統一指揮調度,現在『飛手』的工作需要交給『低空大腦』執行。」多名專家描繪低空經濟成熟未來藍圖時,提到「低空大腦」建設。
業內人士提出,低空飛行規劃與地面交通設計的平面圖不同,需要有更高智聯能力的後台,以滿足立體運營需求。
空地一體新航行系統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學軍表示,低空經濟是新事物,也是多學科交叉的綜合體,包括低空基礎設施建設、低空航空器製造、低空運營服務、低空飛行保障為主的四大板塊,目前缺乏對口專業人才,需要在學歷教育、專業培訓等多個層面開展工作,培養人才。
隨着低空經濟升溫,地方政府和資本紛紛加碼入局。多位專家指出,各地要注意預判和防範產業風險,防止一哄而上和泡沫化,謹防重複建設造成資源浪費。發展低空經濟要注意整個產業鏈條的發展,不能僅僅局限於製造一個領域。
還有專家提醒,要避免在一些經濟基礎和科技條件薄弱、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盲目規劃低空經濟產業園和項目。
國家空管委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發展低空經濟,需要建設相應的安全手段和基礎設施,應用場景從簡單到複雜,由點到線,逐步拓展,要確保安全穩妥。
低空經濟已經「起飛」。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叫個「飛手」送貨、打個「飛的」出門,將成為生活中常見的事。(新華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