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已經到來,改變迫在眉睫。」8月29日,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在第七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的致辭中直指電影行業危機,講話在電影圈中刷屏。
危機之下,行業需要共擔使命。毛羽感謝了各大電影公司、電影活動承擔起培育新人的責任,「感謝橫店、廣州為中小成本電影交易搭建平台。」
廣州為什麼要促進中小成本電影交易,搭建了哪些平台?
真金白銀,培育新人
讓中小成本電影長出來
這個暑假,「廣州出品」離觀眾很近。無論是暑期檔評分最高的國漫動畫《落凡塵》,還是票房突破13億元的《默殺》,都由廣州影視公司製作,且都得到了廣州市電影產業專項扶持經費扶持。
8月,廣州。《人海同游》首映,百麗宮影城的銀幕前,站滿了年輕的主創。導演蔡傑、製片人莫津津、編劇王寅和女演員林冬萍,都是在廣東長大的「85後」。這是蔡傑的第一部長片,和大部分青年導演的首部院線作品一樣,《人海同游》也是小成本製作,從拍攝到上映的路走得艱難。
「大家都說片尾字幕走得太慢了。但我們想讓它慢一點,我們有很多要鳴謝的人和單位,希望他們能被觀眾看清。」莫津津說。《人海同游》是「廣州出品」,在廣州,電影得到了多項扶持,如2023年度廣州市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廣州市電影產業專項扶持經費,得到了廣州市對「青年導演首拍片」的資助。
《人海同游》主創亮相廣州首映活動
同樣得到廣州市「青年導演首拍片」資助的《搖擺舞》,也於8月在廣州開機。這部電影以廣東為背景,講述青年人「搖擺」與成長的故事,創作班底是同樣年輕、扎根廣東的電影人:導演劉星、編劇段婷婷都在暨南大學藝術學院/珠江電影學院任教。
2024年,廣州市用於扶持電影創作、電影人才培育、電影節展活動金額近3000萬元。紀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入選廣州市文藝精品重點扶持項目,蔡傑、劉星等4位創作者得到了「青年導演首拍片」扶持,動畫電影《落凡塵》、紀錄電影《同學們》、粵劇電影《睿王與莊妃》分別得到創作、發行等不同方面的資助。真金白銀的扶持,成為青年電影人邁出第一步的堅實依托,為中小成本電影製作、放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日前,作為廣州電影產業博覽交易會重磅活動之一的2024蓬勃計劃(LUSH)國際創投公布20佳項目名單。創投活動的目的之一,便是發現青年電影創作者,扶持中小成本電影,在全球範圍內徵集、孵化2000萬元以下電影項目,並通過大師班等方式,為入圍20佳的項目提供進一步行業交流、完善劇本的平台。
搭建平台,力促交易
讓中小成本電影被看見
「首映在廣州」活動的放映,是《人海同游》「游」回廣州,和本地觀眾的第一次見面。自2021年落地以來,「首映在廣州」已為《點點星光》《最後的,最初的》《密語者》等多部中小成本電影舉辦首映活動,為影片招募觀眾、組織媒體宣傳。
作為票倉城市,票房長期位列全國前五名的廣州,全市建有242家電影院,逾1700塊銀幕,為中小成本電影提供了更多「被看見」的可能。
「首映在廣州」活動
這種「被看見」,不僅在終端的放映與宣傳,更在前端投資、交易平台的搭建。
為促進中小成本電影交易,廣州一年舉辦兩大交易會:上半年,全國電影(廣州)交易會,通過多場電影項目招投對接會,鏈接市場買賣雙方;下半年,由廣州市政府主辦,廣州市委宣傳部承辦的首屆廣州電影產業博覽交易會將於9月拉開帷幕,集中展示廣州在影視裝備製造、影視動漫的資源,聚焦電影交易及產業授權市場,打造「中國電影產業進出口交易會」。
新星升起,走向世界
青年電影人帶著作品走出去
8月22日起,《落凡塵》在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8個國家院線上映,正式登陸海外市場。這是粵產動畫電影的又一次「出海」,將東方美學帶向海外的銀幕上。
由廣州市廣播電視台拍攝的紀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先後在第十屆法國中國電影節、第7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全球首放映。銀幕上,法國「安菲特里忒」號商船抵達廣州,銀幕下,「廣東故事」持續在中法電影交流中綻放光彩。
《康熙與路易十四》拉開「中國電影節」序幕
在7年的創作打磨里,《人海同游》「游」向了多個電影節展,並先後在第53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光明未來」單元,第47屆哥德堡電影節「英格瑪·伯格曼競賽單元」等18個國際電影節「上岸」。在鹿特丹,《人海同游》裡的颱風和荔枝給歐洲觀眾留下了印象,電影節作出評價:「剝開新鮮荔枝的質感,夏季颱風雨的巨大聲響……《人海同游》探討人除了日常之外還擁有另一種生活。」嶺南獨有的風物與「尋父」的主題,是《人海同游》與海外觀眾形成的共振。
《人海同游》讓粵語在歐洲多個影院響起,《夏日句點》則讓100多個電影節的觀眾聽到潮汕話。這部由閃現傳媒(廣州)工作室出品的短片,於2024年1月獲得第7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兒童單元評審團最佳短片獎。時間再往前推一年,另一名廣州青年何鈺鵬執導的《夏至前天》,入圍第7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基石單元。
嶺南沃土,荔枝甘甜。廣州培育青年電影人才,從廣州走出的青年電影人,則不斷創作創新,帶著作品走向全國,帶着廣東故事走向世界。(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金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