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年間中會探訪新界東北部分村落,如鎖羅盆、榕樹凹、谷埔等,每次都感疲憊,因為到這些地方總要走不少路,因陸路沒有交通(沒有馬路),水路則要拿禁區紙後自己租船到達,諸多不便。想來這些村落都在沙頭角海沿岸,水路不是最理想的出行之途嗎?是的,曾幾何時是水路出行,但都已是數十年前之事。
沙頭角海灣街渡已成歷史
查看資料,未成禁區前的沙頭角海灣,有不少街渡穿梭,來往於沙頭角碼頭、鳳坑、谷埔、鎖羅盆、荔枝窩、三椏村及吉澳等村莊,但50年代成禁區後,生活開始困難,人口漸漸流失,終於多條街渡停辦,至本年5月2日前,只剩下吉澳街渡。為何特別說出這日期呢?因為此後連吉澳街渡也停辦,沙頭角海灣街渡正式走進歷史。
吉澳水月宮(左)對開的避風塘,成為福利渡(右)最後棲身地。
在它停辦之前約一周,筆者趁休假,抓緊機會首次乘搭。運輸署資料顯示,由吉澳村公所營運的街渡每天有4班對開沙頭角及吉澳,鴨洲會否開出按需求而定。街渡只有一條,單程票價20元。在船頭,可看到它的名稱「吉澳天后宮福利渡KAT O WELFARE FERRY」,船隻編號AM50061T,它有天后宮福利渡之名,因多年來靠廟宇香油補貼維持營運,便利村民出入。
吉澳街渡歷史悠久,早年由私人辦,到六十年代末,吉澳村公所獲政府發出街渡航線牌照,以吉澳天后宮之名,營運來往沙頭角及吉澳(經鴨洲)的街渡。5月停航的船隻已是第三代。據島嶼研究網絡的資料,這艘第三代吉澳福利渡於2003年在內地江門建造,一年後投入服務,可載八十多人。
它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古樸味道十足。筆者坐過後,不禁發出讚嘆之聲,連說「好靚」幾次,因為只有一層的船艙很寬闊,多排背靠長櫈都是木造的,分布兩邊,中間是通道,艙的地板及牆也是木質。這種設計筆者從未在其他曾乘搭的街渡見過。在船艙近船頭的一塊銀色反光掛板更充滿人情味,其刻字牌頭寫着「吉澳村公所天后宮暨福利渡值理會籌建新街渡樂捐芳名」,刻下的芳名有很多,估計有五六百人,所捐款項除港元,還有寫的是英鎊、澳元、歐元等,板下方寫着由吉澳村公所值理會、幾個旅歐吉澳組織、歐澳多個國家的鄉親籌集,於二零零四年十月一日立。這些資料反映吉澳福利渡如何受村民重視。
福利渡四月底時經過鴨洲時身影。
船公司開設專線但客量不足
然而長年辛勞執勤的吉澳福利渡,漸見殘破,漏水愈趨嚴重,它本已入不敷支,還要花巨款維修,加上船長年事已高,無奈迎來停運命途。不過,在其停航前其實已有安排,不致令吉澳村民沒有船搭。沙頭角禁區本年初進一步開放,有船公司開設「沙頭角至荔枝窩/鴨洲/吉澳」專線,方便旅客循環跳島遊。
從前載人、運貨、送垃圾的吉澳福利渡不用工作後,被拖往吉澳水月宮對開的避風塘暫放,但七月初筆者往沙頭角遊玩時,有居民告之它已入水,正在沉沒。據悉,村公所已聯絡海事處將福利渡拖走。約十日前筆者到吉澳看望它最後身影。孤寂的福利渡半沉在碧波中,設在客艙頂的駕駛艙仍在,相信不用多久時間,它會完全消失。
船艙多排木造背靠長櫈具古樸美,只能緬懷中。
對於福利渡的離去,筆者相信居民難免有複雜情緒,因為曾經有幾千人居住的吉澳,現在常住人口雖然只有幾十人,但很多在外居住者會趁假期返吉澳度假、探親,福利渡曾滿載過多少歡欣與離愁。另外,重要原因是船公司開設的專線票價頗為昂貴,單程要40元,比福利渡貴一倍。雖然設有2元長者優惠,較福利渡的長者優惠15元為便宜,但回鄉度假探親者不少還青壯。
當然這條專線其實是希望吸引遊客乘搭,但客量實在不足,筆者在平日搭過幾次,人數都不多於十人,有船員稱周六日會好一些,試過有百多人,但整體都是「蝕住做」。經營困難下難言減價。有村落代表人士認為,當局應該補貼船公司,或對沙頭角禁區再進一步開放以增加多些遊客。(記者鄭玉君)
頂圖圖説:半沉沒福利渡,設在客艙頂的駕駛艙暫時仍在,紅色船名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