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內地製造業PMI為49.5%,與前值持平,繼續處於收縮區間,連續兩個月運行在臨界值以下;非製造業PMI回落至50.50%(前值51.10%),反映在整體需求呈現挑戰的背景下,經濟回升承受一定的壓力,生產及需求受壓,導致經濟活躍度仍待提振。
當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持續回落,對PMI整體的影響較明顯,其中生產及需求兩項權重佔比較大,指數跌幅帶來的影響作用亦相對明顯。然而,原材料成本壓力短期內減輕,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指數的進一步回落。
值得留意的是,6月份財新製造業PMI為51.80%,而前值是51.70%。自去年11月後,一直保持臨界值以上,與中採製造業PMI持續分化。為何呈現這現象?筆者認為,是統計結構的不一樣所導致,投資需要分拆總量數據背後的結構變化,深入到細分的行業、地區、甚至是特定企業的層面,尋找結構性亮點。
如上文提及,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主要分項指數顯示內地生產指數逐步放緩,需求範疇需要進一步刺激拉動,加庫存周期尚待開啓,但原材料購進價格的擴張趨勢其實呈現放緩,而出廠價格指數則是降至臨界值以下。不過,當考慮內地經濟正處於結構性升級和轉型階段,整體宏觀經濟數據所顯示的僅為內地經濟新舊動能相互抵消的情況,後續的經濟韌性仍需要持續觀察,以認證新動能將引領經濟的全面復蘇。
資深金融及投資銀行家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