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腦癇基金會、香港康健匯創、香港腦癇學會、香港腦科基金會、香港協癇會、香港腦科學會等6個關注腦癇症的團體合辦的腦癇同「行」分享會。多位醫生共同表示,希望鼓勵社會多與腦癇症人士「溝通」,互相了解需要,從而緩和或消除生活障礙,實踐「與腦癇同行 活出精彩人生」主題。
醫生現場分享腦癇症最新醫療發展和治療方法,以及應對腦癇發作時正確的處理方式。主講醫生表示,希望當遇到身邊有患者病發時,不再停留在以往的錯誤處理方式,遇到抽搐情況應避免放硬物入病發者口中。而患者發作時可能會出現不同反應,但一般都會在約5分鐘內結束。
香港腦癇基金會董事馮斌熙醫生表示:「遇到腦癇病發者時可以以『守望相助』四點去進行協助。『守』是要保持鎮定,記錄發作時間同情況,有助醫護人員跟進;『望』是要確保環境安全,移走危險物品,保持空氣流通,同時避免人群圍觀;『相』是用衣物墊高病發者頭頸,解鬆衣領,幫助發作者側臥,保持呼吸暢通;最後是『助』,如病發者三至五分鐘未醒或呼吸困難,立即召喚救護車送院。」
現場有醫生在分享環節上分享緩解及診斷腦癇症的新技術。
香港腦癇學會委員施嘉榮醫生解釋有關腦癇症診斷的新技術:「沒有病灶的病人,可考慮放入侵性腦電圖尋找不正常的腦電波。現今,使用立體定向腦電圖SEEG,用細的電鑽,鑽一個細孔,將很幼細的電極放入腦部,檢測腦電波,取替傳統手術。病人手術後痛楚減少,出血機會減低,而不正常腦電波的偵測變得更加準確。」
香港腦科基金會主席李永恩醫生說:「緩解腦癇症的深層腦部刺激術手術於去年已納入醫管局病人儀器資助項目中,在適合做手術情況下,可幫病人植入儀器,病人無須承擔手術儀器費用。」
病友 Mabel 及 Yen 早前參與「腦癇病友技能提升工作坊」學習小編技能,在分享會上暢談學習經歷,以及冀新技能可助他們與職業市場接軌。
香港康健匯創聯合創辦人熊德鳳表示:「在2010 年將『癲癇症』正名為『腦癇症』,目的是希望消除對患者的標籤化,避免病友被誤會。正名後能夠令到公眾正確認識腦癇症,都讓病友可以及早尋求適當治療,更加融入社會。」
今年其中一項線上公眾活動是「說好腦癇」視像教室,以活潑生動形式,帶大家認識腦癇症,並為病友提供溝通小貼士,助其與身邊人溝通,而全新一輯教育影片亦在分享會上首播。
頂圖:來自六個團體的代表嘉賓出 席活動分享有關腦癇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