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深圳向「下」生長

深圳向「下」生長

責任編輯:呂馨 2024-06-17 12:48:07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深圳發布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刊發題為

《深圳向「下」生長》的文章

關注深圳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以下為全文

一起來看看吧~

深圳向「下」生長

◇截至2020年底,深圳全市地下空間總建築面積約1.04億平方米,人均地下空間建築面積約5.9平方米

◇深圳構建「一網、四片、多點」的地下空間開發布局總體結構,在全市劃定48個地下空間重點開發地區

◇「深圳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主要以軌道交通網絡為『骨架』,隨之快速生長、壯大起來。」

2月8日,廣東省深圳市黃木崗交通樞紐工程地下空間全面貫通,主要出入口正式開閘迎客,標誌着這項超大工程全面投入使用。

從超大型地下火車站福田高鐵站,到國內第一座全地下、零污染、大規模的污水處理系統龍崗區布吉污水處理廠,從貫穿多站廳、連接多個樓宇的第一條中國城軌交通商業示範街連城新天地,到體量居全球前列、開發縱深30米、規模約660萬平方米的前海合作區地下新城……一個個深圳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經典之作,讓深圳悄然向「下」生長。

微信圖片_20240617124341.png

這是深圳龍崗區布吉污水處理廠二期、三期工程(半地下式)(2024 年 5 月 13 日攝)周隆炎攝

截至2020年底,深圳全市地下空間總建築面積約1.04億平方米,人均地下空間建築面積約5.9平方米。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以約1997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承載了約2100萬實際服務管理人口。人口流入為城市帶來了持續的發展動力,也給土地、資源和環境帶來壓力。

「由於城市土地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深圳開發地下空間、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地上地下空間的綜合統籌和一體化開發,成為城市規劃發展的重點。」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高爾劍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

劃定48個地下空間重點開發地區

在深圳這片以低山、丘陵、濱海為主的土地上,急速擴張的經濟規模與有限的產業空間,是一場長久的博弈。

像歡樂海岸、海上世界等,深圳不少地標建築都是建立在原來的海域範圍內。但填海並非深圳嘗試獲得空間的唯一途徑。

一張擘畫地上空間,一張描繪地下空間。基於深港合作交流便利優勢,藉助軌道交通建設契機,深圳於1997年在國內率先探索地下空間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2000年編制完成的《深圳經濟特區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規劃》是全國第一個全市性地下空間專項規劃。2019年,深圳編制了《深圳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規劃(2021—2035年)》(目前已形成送審稿,以下簡稱《規劃》),構建了「一網、四片、多點」的總體結構,在全市劃定48個地下空間重點開發地區。《規劃》提出,到2035年,深圳地下空間利用水平成為全球標桿,形成以重點地區網絡化、複合化利用為核心的地下空間利用格局,建成綠色、高效、安全、智能的地下空間綜合管理體系。

「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是不可逆的,比地上空間的開發利用要求更高更嚴苛,這決定了開發利用要慎重,提前做好統籌規劃。」深圳地鐵集團規劃設計中心總經理孫永海對本刊記者說。

據介紹,深圳48個地下空間重點開發地區的劃定,充分考慮了城市區位、交通、用地功能等條件特點,堅持因地制宜的分區發展策略。具體而言,城市中心、次中心,市、區級商業中心,軌道站點周邊地區等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鼓勵建設區;岩溶分布區、城市公共綠地、水域、生態敏感地區、地下文物埋藏區等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慎建區;大型垃圾填埋場、灘涂區、地震斷裂帶周圍、地質條件不允許開發的地區以及用於地下空間利用可能誘發地質災害或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地區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禁建區。

根據城市地下空間豎向布局劃分,目前大多數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仍是以0~30米為主。但深圳規劃涉及的豎向深度,分為地表下0~15米淺層地下空間、地表下15~40米中層地下空間、地表下40~100米深層地下空間,以及地表下100米以下的大深度地下空間。

「這意味着深圳地下空間利用類型更加複合多元,地上地下空間將通過一體化設計和一體化打造,產生更多與單一地上空間完全不同的體驗場景。」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產業發展和城市規劃中心主任彭堅看來,深圳地下空間開發將推動城市由水平格局向垂直格局生長,形成更加立體、更高能級的超大城市承載力,給城市交通流、業務流等各方面帶來根本性的優化或再造要求。

構建地下立體化交通網絡

今年4月,深圳地鐵14號線被2024年世界隧道大會評選為過去50年具有全球影響力的50個隧道工程之一,成為國內唯一獲獎的地鐵項目。

據了解,深圳地鐵14號線是國內最高等級全自動運行系統的無人駕駛線路,建造過程採用了EPB/TBM雙模式盾構、大盾構擴挖小盾構建造車站、裝配式軌道等先進技術,打造了複合多層的城市地下空間及站城開發空間。

微信截圖_20240617124523.png

地鐵14號線崗廈北站

「深圳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主要以軌道交通網絡為『骨架』,隨之快速生長、壯大起來。」高爾劍說。

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鐵一期工程通車試運營,深圳進入地鐵時代。截至2023年底,深圳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含有軌電車)運營里程增加至567.1公里,車站增至393座(含換乘站,不含福鄰站),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密度(行政區面積測算)達0.28公里/平方公里,線網密度繼續領跑全國。

2023年,深圳軌道交通(含有軌電車)線網運輸旅客合計約27.11億人次,其中2023年12月31日客運量達1017.34萬人次,一躍成為國內第4座突破1000萬客流量級的城市。

從1998年到2023年,翻開深圳地鐵25年發展的民生賬本,一條條地鐵新線猶如一根根動脈血管,串起深圳的各個角落,讓深圳發展更加澎湃有力,市民出行更方便。

微信圖片_20240617124550.jpg

最新深圳地鐵運營線路網絡圖

除了地鐵,道路「下沉」也是深圳構建地下立體化交通網絡的重要舉措。

從1987年深圳首條隧道梧桐山隧道通車至今,深圳隧道工程建設已跨越近40年的歷程。截至目前,深圳共建成隧道155座,其中特長隧道6座、長隧道35座;正在建設中的隧道共10座,建設總里程21.754公里。

「合理利用地下空間,織密立體交通網,可釋放出地上面積打造高品質城市空間,全面支撐地上規劃建設,促進區域繁榮,增添城市活力。」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說。

地上地下一體化開發

深圳福田站下沉式入口處,除「福田站」三個字顯目,地面看不到車站建築物,與周圍林立的摩天高樓反差很大。本刊記者在地鐵工作人員帶領下乘直梯來到地下,一個四通八達的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呈現眼前。

福田綜合交通樞紐位於福田中心區,是集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公交、出租等多種交通設施於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該綜合交通樞紐引入5條地鐵線路,形成以軌道接駁為核心的綜合交通樞紐;規劃32個出入口(部分目前暫未開放),可便捷到達周邊辦公樓,並與福華路地下的連城新天地商業街連通,提升了周邊用地之間的步行連接性,形成了福田中心區四通八達的地下空間網絡。

「連城新天地是一個『貫穿多站廳、連接多樞紐』的地鐵商業街,為工作和生活在周邊的數十萬都市人群提供了寬敞舒適的休閒與行走空間、豐富實惠的餐飲選擇和各類生活百貨。」深鐵集團相關工作人員向本刊記者介紹。

微信圖片_20240617124554.png

連城新天地 圖片來源:深圳地鐵

本刊記者穿行其中,可以看見便利店、餐飲連鎖、數碼百貨、美容美甲等各種商業業態雲集於此,幾乎涵蓋了市民日常的全部需求。直到下午3時許,客流仍然密集,不少餐飲店前還排起了長隊。

得益於地鐵軌道交通的超級交通動脈,源源不斷的人流和商機向連城新天地聚集。這條長1.5公里的地下商業街,日均客流達6萬多,累計帶動直接就業人數超過3000人。

近年來,深圳針對交通樞紐、重點車站、商務建築群等人流聚集地段的地下空間進行開發,實現軌道與綜合體一體化,形成「高覆蓋站點便民商舖+以核心商圈為主的線式商業+推動片區產業升級改造的核心立體商業」開發形態。

除了福田綜合交通樞紐外,深圳還將建造前海、機場東、光明城、坪山、平湖等一批大型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

2020年2月,自然資源部發布《軌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節地模式推薦目錄》。「深圳市前海綜合交通樞紐站城一體化開發模式」榜上有名。

前海綜合交通樞紐位於前海深港合作區桂灣片區,由地下樞紐和上蓋物業兩部分構成。樞紐部分由地下五條軌道線路及口岸和公交、出租、旅遊大巴等交通接駁場站構成,總用地面積約20公頃。

「深圳充分進行地下地上一體化開發,既可從源頭上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也可通過軌道站點周邊地下空間的利用,實現客運系統和貨運系統在體系上的深度融合。同時,還使得軌道站點不僅是一個交通空間,也可成為一個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間。」孫永海說。

微信圖片_20240617124559.png

位於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的深圳南山區 T208-0054 地塊項目地下室 8 層深達 42.35 米,刷新我國民用建築 最深基坑紀錄(2024 年 5 月 17 日攝) 周科攝

打造立體城市全球典範

當前,深圳正朝着2035年的規劃目標,統籌地上地下空間高質量開發,讓空間開發走向立體營城、集約高效,形成與地面空間交相輝映的「城市倒影」,努力打造充滿活力的立體城市全球典範。

一是制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政策和技術規範,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提供法律依據和技術標準。

深圳於2008年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頒布了《深圳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暫行辦法》,2021年頒布《深圳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進一步規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及其監督管理,並在2004版和2013版《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中,逐步形成了系統的地下空間規劃技術標準。

二是通過綜合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和地質環境保護相關研究,促進地下空間合理開發利用和科學規劃建設。

自2014年以來,深圳在全市開展基礎地質、水文地質調查等工作基礎上,編制了全市地質圖、區域地質圖、水文地質圖等基礎圖件。

在陳湘生看來,深圳未來地下空間的構想會更多,既要重視施工安全,做好施工前的科學設計與評估,也要重視運營安全,結合災害預控等智能系統建立地下空間安全和便捷的智能管理體系。

「地下空間的消防和人防問題不容忽視。」孫永海說,目前深圳的消防和人防政策是單項的,但地下空間涉及地鐵、市政、房建三種類型的複合利用。讓政策更有利於地下地上一體化設計,仍有完善空間。

三是形成地上地下一體化的容積管理、立體空間分層出讓和地價鼓勵機制,推進地下空間規劃與開發利用。

高爾劍說,綜合考慮地上地下一體化開發,深圳將地下空間中的規定建築面積納入「容積」統一管理,明確地塊容積=地上規定建築面積+地下規定建築面積,地塊容積率=地塊容積/地塊面積。

按照《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完善國有土地供應管理的若干意見》規定,分別採用劃撥、協議出讓、租賃、作價出資等方式供應土地使用權;此外,按照《深圳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規定,需要穿越市政道路、公共綠地、公共廣場等公共用地的地下連通空間或者連接兩宗已設定產權地塊的地下連通空間,附着於地下交通設施等公益性項目且受客觀條件制約,經交通運輸、軌道交通主管部門會同主管部門等單位認定不具備獨立開發條件的經營性地下空間,均可協議出讓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

「地下空間既有公共屬性也有商業屬性。」孫永海說,深圳還需要在地下空間的土地性質、開發主體的確定,以及後續的繳納地價、稅收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全流程規劃管理路徑。

四是加強地下空間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信息化貫穿規劃、設計、建造、運營的整個環節。

高爾劍介紹,深圳提出了在網絡空間建設一座地上地下、海洋陸地、室內室外一體化的「數字深圳」的目標。依托「深圳市可視化城市空間數字平台」權威唯一的時空基礎設施,逐步構建全要素數字化的地下空間系統;建立管線現狀和規劃二維「一張圖」,並初步實現數據共享;推進深圳市城市地質信息共享服務平台建設。

五是鼓勵引入自然光和自然通風,做到綠色環保,提升地下公共空間的品質與活力。

以深圳崗廈北樞紐的規劃建設為例。自然元素的廣泛引入中,深圳圓形天窗的引光入內和借景成為偶然與必然相輔相成的自然選擇。在引入自然光時,為了更好的建築空間效果,微調了線路中心,將深南大道中心和彩田路交叉點的正中心與14號線、11號線和10號線交叉點的中心進行了擬合,進行了嚴格的對稱平衡設計。為了更好的光線效果,將彩田立交橋兩座橋樑進行了曲線化設計,從而實現天窗環境良好的自然採光。

責任編輯:呂馨 深圳向「下」生長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