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12日)在立法會會議就「檢討香港精神健康政策」議員議案發言,他表示,政府非常重視市民的精神健康,理解公眾對精神科服務的關注。政府會繼續探討如何以更加綜合、安全和全面的方式應對本港精神健康有關的事宜,並因應社會對公營醫療機構精神科服務的需求,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提供跨專業、完整和具連貫性的精神健康服務。
盧寵茂稱,明白精神健康不只涉及醫療護理服務,在涉及精神健康的政策方面,是需要跨越不同政策局和部門,環環相扣。政府透過教育局、醫務衞生局(醫衞局)、衞生署、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勞工及福利局、社會福利署(社署)、非政府組織和社區內其他持份者之間的協調和合作,採用一個綜合模式推廣精神健康,為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提供跨專業及跨界別的服務,包括精神健康的促進、預防、及早識別、介入、治療和康復服務、自我照顧,以及社區支援。
他表示,政府於2017年發表《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檢討報告》),就加強整體精神健康服務提出建議。為監察《檢討報告》建議的落實情況,政府於2017年12月成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會),委員包括醫療界、社會服務界及教育界專業人士,亦包括關注精神健康的非業界人士。在諮詢委員會的平台上,委員、相關持份者、非政府機構,以及政府相關政策局和部門一直緊密合作,協助政府制訂政策及措施,全方位加強精神健康服務。
以「醫社合作」形式提供精神健康服務
盧寵茂表示,除了為精神病患者提供適時的介入治療和康復服務外,精神健康的支援服務是需要由市民生活的社區提供。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跨專業團隊,聚集社工、教師、經訓練的非醫療專業人員(當中亦包括郭玲麗議員關注的輔導專業人員)和醫療專業人員等界別的力量,以及清晰的角色分配,才能為市民大眾、復元人士及其照顧者提供全面的支援。政府各相關政策局和部門一直推動以「醫社合作」方式,及以「分層護理模式」在社區和基層醫療的層面提供精神健康支援服務。我們會繼續研究加強非醫療專業人員,包括輔導人員,在精神健康服務的跨專業團隊中的角色。
因應社會的需求及持份者的意見,近年多項為市民大眾提供社區層面的精神健康服務陸續出台。在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和他們的照顧者方面,社署透過資助非政府機構,在全港營辦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為精神復元人士及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其家人及照顧者,提供由預防至危機管理的一站式、以地區為本的社區支援服務。社署亦資助非政府機構營辦一間專為精神復元人士的家人及親屬而設的家長/親屬資源中心,為照顧者提供支援服務。
鑑於學童自殺的問題,教育局、醫衞局和社署透過跨部門合作,集結教育界、社會服務界和醫療服務界的力量,在2023年12月推出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及早識別和支援有高風險的學生。
另一方面,政府亦提供預防、及早識別和適當介入服務。政府在2023年年底分別推出「情緒通」18111精神健康支援熱線,以及為少數族裔人士設立情緒支援及輔導服務中心。「情緒通」18111熱線每日24小時一站式支援受情緒困擾的人士,為他們提供情緒及精神健康支援,並因應個案性質轉介至合適的服務機構。少數族裔人士情緒支援及輔導中心則以少數族裔語言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情緒支援及輔導服務,並轉介有需要的個案至其他服務平台接受額外支援或治療。
盧寵茂稱,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會在今年內於3個地區康健中心推出先導計劃,與社區機構合作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以及及早跟進和轉介高風險的個案。我們預計可在今年第三季正式落實先導計劃。在先導計劃中,我們會試行透過輔導人員,為精神健康評估篩選出的輕度至中度一般精神病個案提供介入輔導。政府亦即將為「關愛隊」隊員提供精神健康支援培訓,包括精神健康急救培訓,協助轉介社區中有需要的市民及早尋求支援。
公營醫療機構精神科服務
盧寵茂提到,林素蔚議員提出的議案特別關注公營醫療機構精神科服務的情況。就此,醫管局的精神科跨專業醫療團隊,包括醫生、護士、臨床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醫務社工和朋輩支援員等,一直為患有不同程度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提供全面和具連貫性的醫療服務,當中包括住院、門診、日間康復訓練及社區支援服務。比如:向公營醫療機構增撥資源用作改善精神健康服務;加強公私營醫療機構在精神科治療領域的合作;社區精神科服務。
他強調,政府的精神健康服務橫跨不同決策局和部門的權責,政府亦需要與不同非政府組織和社區內其他持份者協調和合作,滿足社會不斷轉變的精神健康需要。政府會繼續探討如何以更加綜合、安全和全面的方式應對本港精神健康有關的事宜,並因應社會對公營醫療機構精神科服務的需求,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提供跨專業、完整和具連貫性的精神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