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社會治理專業委員會2024年學術年會在武漢召開。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踐行ESG(環境、社會與治理)理念,對促進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此次專委會年會主題為「企業環境社會治理 助推美麗中國建設」。專委會主任委員、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陳明說:「ESG所倡導的經濟繁榮、環境可持續、社會公平的價值內核與我國高質量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戰略任務高度契合。希望藉助ESG理念加快推動企業實現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從而增強美麗中國建設的內生動力、創新活力。」企業為什麼要關注氣候變化問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副主任馬愛民做了很好的詮釋。他說,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企業要承擔起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制定低碳發展戰略,分析面對的形勢和困難,積極應對挑戰,尋求發展機遇,明確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目標和任務,並對當前進一步完善ESG碳相關信息披露提出建議,希望進一步加強對信息披露的約束監管,使信息披露能夠真正起到推動社會監督的作用。
天津大學卓越教授、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張中祥在所做的《中國國家碳市場:發展、評估和前景》報告中對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提出建議。他認為,「十四五」期間應優先考慮把氧化鋁、水泥、鋼鐵納入全國碳市場。這三個行業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30%,再加上電力行業約占的45%,這樣「十四五」期間全國碳排放總量約75%就納入全國碳市場,力爭在「十五五」結束前全國碳市場覆蓋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等8個高能耗行業。在碳交易體系擴容包含了3-4個行業後,考慮引入個人和機構投資者、金融機構入市進行交易,然後逐步增加交易品種,加快產品與服務創新,助力提升市場流動性。
「企業碳中和行動逐步走向縱深,但仍需進一步深化踐行ESG理念,強化雙碳戰略與行動,細化雙碳「施工圖」,加強碳排放管理,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為碳排放做減法。」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環境管理與數據應用研究所所長趙芳以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作為窗口,從ESG管理、雙碳目標與路徑、氣候變化風險機遇識別與應對措施、溫室氣體排放、降碳路徑與舉措等方面分析了我國發電、鋼鐵、電解鋁、水泥四大重點行業氣候相關信息披露以及雙碳目標踐行情況後提出以上建議。
生態信用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創新,是信用賦能「兩山理論」落地和「雙碳目標」的制度新供給。首都師範大學信用立法與信用評估研究中心研究員薛方在題為《生態信用體系為ESG實踐注入新動能》的報告中提出,生態信用體系將發揮生態信用信息披露和共享機制、生態信用綠色資源配置機制、生態信用認證增信機制和生態信用多元共治機制等的效能,成為ESG長效治理機制。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劉彤彤、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ESG業務合夥人胡穎華、睿格鈦氪(北京)技術有限公司CEO杜寧、現代牧業(集團)有限公司項目高級總監王現洋、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高級工程師蘇潔瓊等分別就ESG背景下企業環境責任實現的法治路徑中國、數字化政策是ESG發展的標桿與標尺、ESG賦能中國養殖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實踐等角度進行了發言。 據介紹,專委會下一步將發揮好平台作用,積極匯集專家資源,探討在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轉型之路,進一步提升企業踐行ESG理念的實踐和能力,共同推進環境社會治理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助力打造綠色新質生產力。(中環報記者劉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