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機遇灣區分論壇在深圳舉行。來自港澳台、內地的文化領域政府部門人士、高校智庫學者、企業機構代表、青年代表等齊聚一堂,共論粵港澳文化協同發展路徑,共享灣區人文經濟融合互促機遇,為「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奉上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
據悉,人文灣區機遇灣區分論壇是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八大分論壇之一,其他七個分論壇分別是繁榮文藝創作、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數字時代出版人才發展、電影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本次分論壇由中央宣傳部主辦,廣東省委宣傳部、深圳市委宣傳部承辦,香港中聯辦宣文部、澳門中聯辦宣文部協辦。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五周年,《綱要》指出,共建人文灣區,堅定文化自信,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如今,粵港澳三地持續在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開展交流合作,共同助力大灣區打造成為一個人文相融的優質生活圈。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香港藝術學院前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副教授茹國烈,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台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台灣著名作家楊渡先後在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暢談人文灣區的歷史淵源與深厚底蘊,共話機遇灣區的獨特優勢和無限未來。
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交流合作空間巨大,人文灣區孕育出無限機遇。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星競威武集團董事長兼CEO何猷君,華為雲副總裁、華為雲全球生態部部長康寧先後發表主題演講,從不同角度深度剖析大灣區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為灣區的融合發展建言獻策,同時建議青年用好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台,迎接大灣區創新創業浪潮。
在對話交流環節,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許欽松,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名譽館長林慶熙,香港浸會大學教授、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委員葛亮,圍繞如何以嶺南文化為立足點,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等多個話題進行深入探討。知名作家、編劇何冀平,澳門青年聯會理事長黃家倫,思謀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沈小勇從多個角度分享了大灣區擁有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機遇。
在茶歇環節,粵劇表演者曉毅、卜美玲帶來粵劇聯唱《粵韻春姿》,在短短幾分鐘內將粵韻風華盡展無遺。隨後,潮陽西門女子英歌隊上台表演嶺南非遺文化節目英歌舞,為與會者帶來一場頗為震撼的視覺大餐。
韓美林:用藝術賦能灣區發展
藝術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韓美林是深圳城市雕塑《蓋世金牛》的創作者,他認為大灣區非常重視人文和藝術的發展,曾經的「嶺南畫派」開風氣之先,大灣區給藝術家們提供了很多機遇。
韓美林在論壇上表示, 30年前創作《蓋世金牛》,是想表達深圳在改革開放後展現出「牛」的那種創業精神,這股「牛勁」,歸根到底是為了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為了推動文化與文明的進步。他希望大灣區在面對新挑戰的同時,進一步激揚「拓荒牛」精神,把握新的機遇,煥新人文景象,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田青:嶺南文化是灣區「DNA」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在論壇上演講時提到,嶺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灣區所有民族所有地區共享的文化,是這片地區名片和DNA。
田青認為,嶺南文化包括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囊括藝術的各種形式,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個門類,承載着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感情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論壇現場,田青分享一首客家箏曲《崖山哀》,田青說,此曲讓我們感受到在嶺南文化的深層,一直有一種濃郁的家國情懷。
茹國烈:灣區11市同煲文化高湯
香港藝術學院前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副教授茹國烈表示,大灣區11個城市的文化融合過程,如同煲一鍋滾燙的高湯。嶺南文化、灣區文化是一鍋湯,在裡面已經有不同的材料,在11個城市的共同努力之下,灣區文化很快就可以熬成精彩、火熱的高湯。
如果從文化光譜四個元素來看,大灣區11個城市,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信念、價值觀、日常生活風格,創造與傳統,每一個城市都不同,每一個城市都有共通點,可以分析不同的城市中間的文化互動,也可以統計整個灣區文化的數據,在每一個城市裡面建立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資訊、文化旅遊。
吳志良:構建大灣區共同價值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表示,大灣區不僅僅要有經濟發展、科技創新,還必須建成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構建共享的價值和共同的身份認同。
首先要重溫共同的文化傳播,重視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其次要從政策上採取措施,從中央到地方,要推出強有力舉措,從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促成粵港澳三地政府和民間形成共同願景。最後,高度重視港澳特殊地位和「一國兩制」政策的特殊優勢,尊重粵港澳三地因為不同的歷史發展程度而產生的文化差異和多樣性,並以這種差異和多樣性作為新的出發點融合發展。
楊渡:建議兩岸更多溫情互動
台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台灣著名作家楊渡認為,兩岸民間文化血脈相連,即使政治上有人想「去中國化」,但中華血脈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每一間廟宇之中,每一根民間的香火之中,每一個虔誠膜拜的心靈之中。
楊渡指出,台灣民間信仰的神明有上百個之多,大部分皆自大陸而來。他建議兩岸交流多舉辦信俗交流活動,也呼籲有更多更為自由溫情的互動。
楊渡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與台灣命運緊密相連,而這其中的歷史有待細說和挖掘。
霍啟剛:讓港成為文化獨角獸搖籃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認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有推動文化雙循環的責任和使命。
霍啟剛建議,發揮香港人才制度和國際化的優勢,利用中華文化元素在香港落地、創造、推廣,並與國際接軌。發揮傳統產業和文化協同發展的優勢,他建議香港放寬文化企業上市條件,在上市條例中鼓勵發行文化債券基金等,讓香港成為文化獨角獸的搖籃。同時,發揮香港會展優勢以及大灣區的區域優勢,粵港澳共同推動文化出海。
何猷君:港澳青年應主動擁抱灣區
星競威武集團董事長兼CEO何猷君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港澳與內地雙向奔赴的結晶。
何猷君表示,大灣區是港澳青年赴內地發展的最佳選擇,要用好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平台。在大灣區未來發展方面,他有三點建議:繼續深化政府引領作用,增強粵港澳之間的開放交流;整合三地優勢,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主動投身創新創業浪潮,以實際行動擁抱機遇灣區。
康寧:迎接AI加速文化創新
華為雲副總裁、華為雲全球生態部部長康寧表示,過去6年,人工智能飛速發展,技術從多分支發展進入大模型時代。用好人工智能,先要解決行業難題,打造一個更豐富、更先進、更高效的生態。
在文化創新領域,康寧認為,人工智能可以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實現內容生產,因此他建議,圍繞根技術、多元產業、多領域人才,建設百花齊放的開放生態,同時,不能忽視文化創作中人類的創造性思維和情感內涵。只有科技與創意相結合,才能促進產業蓬勃發展。
(深圳報業集團記者 徐艷瓊 童越 謝燁挺 朱輝豪 楊琪 曹真 陳思琪 蘆夢婷 攝影 林松濤 梁帆)
頂圖: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機遇灣區分論壇現場